關于五臺山的名稱有很多,其中有個稱呼就叫“靈鷲山”。至于為何會被稱為“靈鷲山”,這要從佛教傳入五臺山說起。今天跟著古建中國的小編一起走進五臺山,感受濃郁的佛教文化!
迄今為止,關于佛教傳入五臺山的時間,有五種觀點,分別是周穆王時期、西漢時期、東漢時期、東晉時期、北魏時期。在周穆王時期和西漢時期,佛教尚未傳入中國,更不可能傳入五臺山,因此這兩種說法已不可信。而其余三個時期又有爭論。趙培成先生認可“東漢說”(68年),廉考文主張“東晉說”,而顧炎武等人堅持北魏說,其實,“東漢說”所據材料多為教內人士認同,這是宗教界對于佛教傳入五臺山的說法。而學術界關于佛教傳入五臺山的時間,基本限定在北魏時代。不論是學界與教界的爭論,還是各自內部的不同爭論,都展現出一個不爭的事實:佛教傳入了五臺山。
盡管佛教傳入五臺山有多種原因,但我們不能忽略五臺山本身的地形所起到的作用。因為,五臺山與印度靈鷲山有著相似的山形。
佛教傳入五臺山的大致時間,盡管學界不同意“東漢說”而采取“北魏說”,但是我們不能忽視“東漢說”的一個主要依據,其中以宋延一《廣清涼傳》記載較詳,“漢明之初,摩騰天眼亦見有塔,勸常(帝)造寺,名大孚靈鷲。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勸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與其天竺靈鷲山相似,因此為名焉”,這一記載因為未見于《高僧傳》等典籍而不可信。
但是“偽”史料中有新信息,它從側面反映了五臺山的地形優勢:五臺山的山形和印度靈鷲山的山形頗為相似。五臺山有東臺、北臺、中臺、西臺和南臺五座臺頂,而從中臺延伸出五條支脈,最中間的一脈末端上的小山頭,即被指為“靈鷲山”,也就是現今五臺山菩薩頂所在的地理位置。而在印度的舊王舍城,四周有群山圍繞,著名的有鞞婆羅跋恕山、薩多般那求呵山、因陀世羅求呵山、勒那山、薩簸恕困直迦缽婆羅山等五座山峰,其中的東峰就是著名的靈鷲山。
關于這種相似之山形,北京大學魏松嶠、李江海等人認為:“舊王舍城周圍的山峰與五臺山地形非常相似,僅僅只是調轉了180度。五座山峰與五個臺頂布局相當,都成‘馬蹄狀’。舊王舍城和菩薩頂各自在‘馬蹄’的中央。雖然王舍城中沒有像清水河那樣的河流穿過,但城附近的恒河支流與五臺山周圍的滹沱河遙相呼應。當然印度恒河平原上的靈鷲山只是小山丘,無法在尺度上和號稱‘華北屋脊’的五臺山相比。但這并不影響佛教徒將五臺山當作是中國的靈鷲山。”
當然,這一地形也在佛經中有所表述,唐代翻譯的《佛說文殊師利法寶藏陀羅尼經》中說:“爾時,世尊復告金剛密跡主菩薩言:我滅度后與此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按:中國),其國中有山,號為五頂,文殊師利童子游行居住,為諸眾生于中說法。”在文中,釋迦牟尼佛并沒有明晰的指出文殊師利童子游行于五臺山,但“五頂”兩個字提供了最基礎的地理信息,即在印度東北方的中國,有一座山,被稱作是五頂山,而五頂山由五座臺頂組成。這一般被認為是中國山西的五臺山。
這就是五臺山為什么會被稱為靈鷲山的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