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京西千年古塔:歷經滄桑 卻依舊風華正茂!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8-09-12 11:06:04
核心提示:塔是佛教修建的,歷史起源于印度,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舍利”。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主編的《我國古塔》中,對塔林有這樣一段描繪

  塔是佛教修建的,歷史起源于印度,供奉佛祖釋迦牟尼“舍利”。著名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主編的《我國古塔》中,對塔林有這樣一段描繪:“在許多歷史悠久的寺院旁邊,有成群的古塔,密集如林,被稱為塔林。這些古塔是這一寺院中歷代高僧和尚們的墓塔,有的幾座,有的幾十座,甚至多達幾百座。寺院的歷史越久,規模越大,塔林也越大,塔的數量也越多。”嵩山少林寺塔林占地約21000多平方米,有唐朝以來歷代古塔232座,歷經唐、宋、金、元、明、清不同年代,是中國現存面積最大、數量最多、價值最高的一個古塔建筑群,有磚、石和磚石混合結構的各類墓塔。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10座、元塔46座、明塔148座、現代和尚墓塔2座,余為清塔或時代不詳者。


  當然,塔林并非少林寺所獨有,門頭溝的潭柘寺和戒臺寺也有塔林。潭柘寺塔林坐落在門頭溝區潭柘寺山門外南山坡上。據寺志記載:寺西北蓮花峰上有唐代天寶年間建造的華嚴和尚塔,寺西南蓮花峰的山腰有后唐從實禪師和清代源諒律師的墓塔,寺南還有南辛房村塔院,均因年代久遠和人為破壞,許多僧塔早已無存。這些墓塔建造的朝代為金、元、明、清。墓塔主人在佛寺中的地位不同,塔的造型及風格有所不同。潭柘寺的塔林是歷代高僧的安息之地,共有佛塔78座。其中寺內1座;上塔院現存27座,建于清代,全部是覆缽式塔,以震寰塔為主塔;下塔院主要為金、元、明三代修建,現存47座;塔林院外6座。


  戒臺寺位于門頭溝區馬鞍山東麓,始建于唐武德五年(622年),初名慧聚寺,明英宗朱祁鎮賜名萬壽禪寺,建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僧徒傳戒之壇),民間通稱戒臺寺。明嘉靖年石碑記:“馬鞍山有萬壽禪寺者,舊名慧聚,唐武德五年(622年)建也。”戒臺寺興衰起伏一千多年,因歷史悠久而高僧輩出,許多僧人圓寂后會建墓塔,千百年來有過僧人墓塔無數,但留存至今的只有32座古塔。這些古塔分布在戒臺寺及寺院周圍山坡樹叢中,大體可以分三部分:其一,戒臺寺內法均大師舍利塔和法均大師衣缽塔;其二,戒臺寺南山坡南塔院25座塔;其三,戒臺寺以西千靈山陽坡的5座塔。這些古塔各有其故事,本期的“品讀”就為讀者們述說戒臺寺古塔的由來。


戒臺雙塔


  1、戒臺雙塔已逾千年


  在戒臺寺內戒壇往南,游人可以看見兩座遼代風格的塔,其中北面一座為供奉法均大師舍利的佛塔,另一座是存放他生前衣缽的衣缽塔。法均大師舍利塔西邊的高臺上有一棵古松,這棵古松橫臥在地上,粗大的枝干向塔前伸出,好像要護住塔身,這就是戒臺寺五大名松之一的抱塔松。


  法均大師舍利塔始建于遼代大康元年(1075年)五月,明代重修,為八角七層密檐磚塔,塔高約16.4米,塔旁豎立一方石碑,碑文介紹了法均大師的生平和對佛教所做的貢獻。


  根據記載,法均大師生于1019年,從小是孤兒,少時生活無拘無束,并喜好云游,后被京西紫金寺的非辱禪師收為弟子,學習修煉律宗佛法十余年。1061年秋季,他來到馬鞍山上的慧聚寺(今戒臺寺)禪修。遼咸雍五年(1069年),50歲的法均和尚受皇帝敕命在慧聚寺創建戒壇,并在壇中開壇演戒,教化四眾。遠近僧眾、香客聽到消息后紛紛前來求戒。因為人們認為聽了法均大師演戒后,可以消災去禍等,一時名聲遠揚,千家萬戶知曉,北方遼國境內百姓蜂擁而至。前后來受戒者極多,每天達千人,成為當時佛教的一大盛事。法均大師的演戒也受到遼代皇帝的認可和支持,被僧眾和香客尊為“普賢大師”。遼大康元年(1075年)法均大師圓寂,終年56歲。遺體火化后,靈骨舍利被收藏在建造的塔內。若干年后塔體坍塌,僧人將舍利和衣缽取出供奉在大殿里。明代宣德年間,由朝廷撥資金修復戒臺寺建筑,主持工程的僧人知幻和尚在修建寺院的同時,重建了法均大師八角七層密檐舍利塔,將法均大師的舍利回藏塔中。


  法均大師舍利塔旁那棵“抱塔松”種植于金代,民間有傳說“怒濤夜吼雷雨聲,抱塔龍松啼月黑”講的就是抱塔松。人們總是會根據想象來演繹出許多故事,抱塔松也不例外。有民間傳說,這棵松樹原本是一條神龍,被玉皇大帝派到凡間來守護法均大師舍利塔。在一個烏云密布、雷電交加的深夜,陰云滾滾,閃電道道,眼看霹靂雷電就要把塔給摧毀,龍松伸出了兩枝樹干,猶如人的雙臂護抱著塔身,保護古塔近千年,遂形成古松抱塔的奇觀。可惜,1981年對塔進行維修時,鋸掉了抱塔松的一枝樹干,如今只能看到單臂抱塔松。不過,抱塔松雖然奇特,卻不是戒臺寺最有名的古松樹。


  戒臺寺營建之初,就十分注重修煉環境的美化,且代代皆然,使得戒臺寺風光如畫。而遼、金時代所植古松,尤為寺院增色。如今寺里統計在冊的古樹有88株,其中300年以上的一級古油松12株。這里的松樹,不僅以多、古取勝,且一樹一態,奇特秀美得令人叫絕,加上軼聞趣事點綴其間,欣賞它們時,宛如在讀一部活的史書,妙趣橫生。戒臺松樹中真正的老壽星,應是處于抱塔松之南的九龍松。九龍松支干形似虬龍,色如白雪,枝葉繁茂,氣勢非凡,樹齡已達1300多年!


  在法均大師舍利塔西側十幾米的地方,有一座八角五層密檐磚塔,青磚砌實心結構,塔高約14.8米,稱“法均大師衣缽塔”。雖然塔建于明代,但建筑形式上具有明顯的遼代塔建筑風格。


  衣缽塔基座上是須彌座,須彌座的束腰部未雕任何圖案,須彌座上三層蓮花瓣承托著塔身。塔身一層八面,東、南、西、北四個正方向為磚雕仿木假門,每扇門上雕六瓣花組合的裝飾圖案,門楣拱券形浮雕,南北兩門楣是“雙龍戲火球”,而東西兩門楣是“雙鳳耍寶珠”。其余的四面各有一方形帶花邊框的假窗。塔身八個轉角處,各雕刻著一座經幢塔,據說這八座轉角經幢塔象征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事跡,佛教傳說,釋迦牟尼從佛母受孕、太子降生、四門出游、逾城出走、修法成道、初轉法輪、戰勝魔軍到涅槃示寂,一共經歷了八個階段。將八座經幢塔雕制在法均大師的衣缽塔上,是對法均大師德行的最高贊頌,說明法均已經修成正果。在門窗之上有一圈倒垂如意云頭圖案裝飾。一層塔身上是五層磚砌疊澀密檐,每層檐下磚雕仿木斗拱和兩層仿木椽子。塔頂是磚六角塔剎座,座上五層仰蓮花瓣組成的一朵蓮花,中間承托一圓寶珠塔剎。


  法均大師舍利塔和衣缽塔并立在戒臺下綠陰叢中,已成為戒臺寺中重要一景。


南塔院知幻大師塔


  2、南塔院知幻大師塔最完整


  戒臺寺南塔院在戒臺寺院東南500米處,始建于遼代,由歷代寺內高僧墓塔組成。原塔林共分三處,一處是寺內抱塔松前法均大師的靈骨塔和衣缽塔,另兩處是距寺東南500米外的上下塔院,多為明朝、清朝所建,現存塔院應是上塔院的主要部分。


  南塔院內的古塔經歷風雨戰亂,大多年久失修,損毀嚴重,比較完整的一座塔是知幻大師塔。知幻大師塔位于南塔院正中位置,南塔院中原有明代僧人塔四五十座,年久失修,多座塌倒成廢磚石堆,現在保存比較好的就有一座密檐式知幻大師塔和二座覆缽式喇嘛塔。


  “傳戒從知幻,開山記法均”。知幻大和尚是明代高僧,在戒臺寺的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戒臺寺內碑文記載“我朝宣德間司禮太監阮簡復加修茸,又建塔四、碑四,請知幻大士名道孚者以主其教。正統五年,司禮太監王振奏請更名,于是賜額萬壽禪寺”。知幻大師是迄今為止戒臺寺僧職最高的住持,生前將戒臺寺從廢址中重建,把戒臺寺帶到了歷史最繁盛時期。知幻大師塔是明代英宗皇帝特封敕建的佛塔,塔為八角九層密檐磚塔,塔高約24.8米,而周圍其他的古塔全部是覆缽磚塔,高度也都低于知幻大師塔,一高塔周圍幾十座墓塔,而塔的布局沒有規律,眾多古塔是幾百年逐漸形成的一處古塔建筑群,一處佛教圣地。


  知幻大師俗姓劉,字信庵,別號知幻,生卒年月不知。據傳知幻一出生就哭聲不止,一直哭過滿月,被抱到一座接待寺里收為俗家弟子,哭聲才停止。知幻自幼就在寺中學習佛教禮儀和知識,七歲到京城靈谷寺堂前拜度叟禪師為師,出家為僧。長大后因其一只眼睛患白內障,看不清東西,遂自號為“知幻”。


  明宣宗年間,宮中掌握權力的大太監王振和阮簡等人外出游玩到馬鞍山,見到遼代建的寺院破爛不堪,殿堂倒塌,回京城稟告皇帝,請求修繕戒臺寺,并得到恩準。重修工程由知幻大師主持,工程從明宣德九年(1434年)至正統六年(1441年),歷時八年告竣,建成一組宏大的新寺院,并鑄造三尊高3米多的銅佛像,重修戒臺及戒臺殿。明英宗接見知幻大師后,授于“僧錄司左講經”(正八品)之職,管理佛教事務。明景泰七年(1456年)六月十日,知幻大師端坐而逝,終年五十五歲。


  知幻大師圓寂后建墓塔,塔為八角九層密檐實心磚塔,塔坐西朝東。塔基座上是兩層八角須彌座,下邊須彌座束腰部每面由寶瓶柱均分為磚雕花卉盆景裝飾圖,圖案有:牡丹花、西番蓮、萬年青、石榴、菊花、甜瓜等,雕刻手法細膩,具有很強的裝飾效果,轉角處各雕一個呈仰俯蓮寶瓶支撐短柱。上邊須彌座的束腰部每面是均分四幅花卉裝飾圖案,轉角處是仰俯蓮寶瓶柱,須彌座上方為磚雕仿木斗拱承托一圈部分損毀的護欄。護欄上是三層仰蓮花瓣,好似一朵巨大盛開的蓮花,蓮花中央承托塔身。


  塔身一層比較高大,八面中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是各雕一仿木雙扇假門,門上雕如意云頭和花紋圖案,朝東的正門上有一方石刻塔銘:“大明僧錄司左講經兼萬壽禪寺開山第一代住持欽依筑壇傳戒壇主知幻大和尚之靈塔。”另四面各雕一方形假窗,窗上雕刻著精細的鎖子紋仿木窗欞。塔身上部有一圈垂云如意云頭裝飾圖案。第一層塔身之上是磚砌九層密檐,每層塔檐的檐下仿木斗拱承托伸展的塔檐,檐面磚砌疊澀式。這些斗拱雖然是仿木磚雕的,但仿得十分逼真,惟妙惟肖。塔頂上的塔剎損毀嚴重,只剩下殘破的三層蓮花瓣的塔剎座。


  2013年5月,在門頭溝區政府倡導下,以政府主導帶動社會捐助的形式,籌集資金搶救性修復塔院殘塔,共修繕保留了古塔25座,并且鋪裝了道路和夜間照明。可惜25座古塔中,只有一座知幻大師塔知道塔主人,其他24座塔都不知其主,也沒有石碑塔銘刻。2014年塔院修復工程竣工,塔院除了古塔,還有挺拔多姿的古松樹林立,景色幽靜,是觀賞戒臺寺景觀地之一,也是研究戒臺寺歷史及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


護國寶塔


  3、護國寶塔是明代杰出作品


  民間流傳有“先有極樂峰,后有戒臺寺”的說法,實際上從唐代以來,極樂峰一直是戒臺寺屬地,作為該寺僧人隱修之所,與戒臺寺同興同衰,共同演繹了一千四百余年的輝煌歷史,留下了寶貴的佛教文化資源。極樂峰屬于千靈山,千靈山地處豐臺區與門頭溝區交界地,山坡向東緊臨古剎戒臺寺,很多古跡都與戒臺寺佛教有關。千靈山景區千峰競秀,景色奇佳,古跡遍山,石窟洞群,金佛遠眺。主峰極樂峰海拔699米,是北京西南一座崇山。景區內有5座古塔,分別是:道孚塔、護國寶塔、實山上人塔、四神咒塔座和金鐘塔。


  道孚塔位于千靈山朝陽的半山腰,緊靠著道孚和尚修行的石洞。道孚塔始建于明代,據清《日下舊聞考》卷一百五記載:“僧道孚缽今在明王殿內,衣已無存。觀音洞在寺南半里許。觀音寺側俗稱伏虎巖,巖右有僧道孚塔……”道孚和尚俗姓劉,法號道孚,自幼受寺僧影響,少年出家,經過多年修行,任戒臺寺的住持,老年后自己選千靈山半山腰的巖石洞,進洞閉谷修煉,直至圓寂。為紀念道孚,僧眾在石洞旁建道孚塔,現在石洞內立有道孚和尚像。道孚塔為磚結構八角九層實心密檐塔,塔高約12.5米,每層間磚雕倒垂如意云頭,塔檐下部磚雕仿木斗拱,塔檐疊澀磚砌,塔頂攢尖式,磚雕仰蓮盤承托寶珠塔剎。山洞旁有明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石刻,字跡已經風化不清。


  護國寶塔位于千靈山極樂峰下的太古化陽洞洞口,戒臺寺之西0.5公里,護國寶塔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為石結構八角十一層仿木實心密檐塔,塔高約7.7米,是明代具有杰出代表性石雕塔精品。據《日下舊聞考》記載:“極樂峰在馬鞍山之西,太古洞即化陽洞,亦名龐涓洞,洞門刻‘太古化陽洞’五字。洞左石塔十一層。塔碑略云:嘉靖三十九年,東直門外牛房主禪明輝、徒普照、信官郝春建馬鞍山護國寶塔,刻造周圍佛像八十八尊,上四面四尊,萬壽戒壇傳戒宗師前古杭凈慈住山沙門宗林撰。”這段文字講的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北京東直門外牛房寺的住持明輝,帶徒弟普照和信徒郝春等人,集資籌資建造了護國寶塔,并在塔身雕刻了許多佛像,特請萬壽戒臺宗師宗林撰寫碑文。


  護國寶塔的塔基是四方臺,南設三步臺階,周圍漢白玉護欄。塔座為八角仰俯蓮須彌座,下枋上雕佛八寶圖案,俯蓮瓣上雕刻花蕊;束腰上雕刻有高浮雕的雄獅、飛羊(帶羽毛翅膀的神羊)、大象、鴟吻、麒麟等神獸的圖案,周圍朵朵祥云。須彌座上枋雕刻有彌勒佛、藥師佛、菩薩等造像28尊。塔座上為兩層仰蓮花瓣承托塔身,第一層蓮花瓣正南方的兩片蓮花瓣上雕刻供養人像兩尊,第二層蓮瓣上,每瓣上各刻一尊佛造像,共計24尊。第一層塔身上周圍原建有石護欄,現已殘失,塔身八面交錯刻四門四窗,門為五抹,窗為四抹;塔身下部雕刻佛造像24尊,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大肚彌勒佛,其正南為三世佛,阿難、迦葉二弟子;四個側面窗的上下各刻一尊佛造像,共計8尊,窗上為釋迦牟尼佛、藥師佛,西北角窗楣上陰刻有“文殊——普賢菩薩”字樣;四個正面門上各刻一尊佛造像,共計4尊,為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藥師佛;塔身轉角柱自上而下各刻雙手合十小佛8尊,共計64尊;第一層塔身最上部雕刻云龍8條;塔檐下飾斗拱,檐部刻勾頭、滴水、瓦角等,完全與木結構建筑相同。從第二層到十一層塔檐逐漸有所收縮,塔剎由三層仰蓮、五級相輪、葫蘆塔尖等組成。全塔共雕造佛像、菩薩像、脅侍像等154尊,與史書所記載有出入。整塔造型優美,比例諧調,雕刻精良,造像栩栩如生,眺望石塔,宛若玉筍,嬌婀玲瓏,是北京地區明代同類石塔中的杰出作品,距今450多年。


  實山上人塔位于千靈山南坡一山頭頂部,遠遠地就能看到山頂蔚為壯觀的白塔,塔為磚石結構覆缽體,外涂抹白色,塔剎金色,塔高約6米。根據風景區說明牌介紹:實山上人為清代千靈山的高僧,出家前是位石匠,曾在戒臺寺雕刻石獅。常年受佛教思想感染,干活時每鑿一錘,即口喊一聲佛號。石獅雕刻成后,出家為僧,拜師誦經,一度云游四方,到處遍訪高僧。最后回到千靈山極樂洞,面壁苦修行,最終修煉成一代高僧,成為臨濟正宗第十九代宗師,后人建白塔紀念。


  四神咒塔座位于豐臺區千靈山景區內,在靠近山頂的金燈洞南,原塔什么樣子不知,塔身一定有石料刻經文咒語,年久坍塌,如今剩塔座,為保護古塔座用玻璃罩了起來。


  金鐘塔位于千靈山風景區南門內,金鐘塔始建年代不詳,全石結構,雕刻有精美的圖案,石塔原在千靈山南邊的一座小山頭上,因塔損毀嚴重,將其移至山下景區的展覽室旁,用木料修補了部分塔身和塔剎,成了石木塔。塔基圭腳座殘破,補了木料和水泥。塔座須彌座和四方塔檐上保留著原精美的石刻佛像和人物。塔須彌座四方形上下都是仰蓮花瓣,須彌座的束腰部每面分八個佛龕,每個龕內一尊坐在蓮花盤上的佛像,每尊佛像姿勢都不同,總共32尊佛像。四方塔檐由一塊石頭雕鑿而成,四角翹檐,厚度20厘米,每面刻有人物圖案,因損毀嚴重三面都面目全非,只有一面能看到五位人物,從人物姿態和裝束看像是舞者,背景是祥云。因塔身和塔剎是木料修補的,塔的高度已難估算,聽說原塔就這樣高,形如大鐘,所以稱金鐘塔。


  戒臺寺及周邊的32座古塔只是原塔林中遺留下來的一少部分,從古塔的建造和雕刻圖案,可以反映出古人對佛的崇敬和對藝術的追求,對研究北京地區佛教的發展和活動提供了詳實物件,堪稱寶貴。


 

本文標題: 京西千年古塔:歷經滄桑 卻依舊風華正茂!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quote/show-3397.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湖州市| 车险| 万安县| 小金县| 宜黄县| 张家港市| 石阡县| 平陆县| 大渡口区| 南雄市| 绥江县| 澄江县| 宁陵县| 五莲县| 博乐市| 连云港市| 定边县| 宜阳县| 上林县| 偏关县| 信阳市| 浦北县| 昂仁县| 陇川县| 阳谷县| 平定县| 庆安县| 交城县| 平顶山市| 耒阳市| 麟游县| 壶关县| 涿鹿县| 康马县| 固镇县| 逊克县| 建阳市| 桃园县| 南康市| 大丰市|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