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鄉村旅游的蓬勃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不斷推進,鄉村文化在鄉村旅游開發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然而現實中很多規劃設計者并沒有挖掘到鄉村的原真文化,僅僅將鄉村的文化表象粗暴放大和復制,使得塑造出來的鄉村文化意象缺乏原真性和獨特性,陷入了新的“千村一面”的尷尬境地。
村名的背后,藏著一個人或一件事;村莊的建筑格局,是千百年擇優而居的生存狀態;聚落的形態,來源于一個望族或一段歷史;村莊風水,包含著先祖生存的智慧。
如何提煉鄉村文化
地域環境和自然資源決定了村民采用哪種生產方式從自然界中獲取生存所需的材料,決定了村民們的生活方式,決定了鄉村的景觀。正是地域根基的不同,使得鄉村間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鄉村景觀形成差異,體現在文化上就是鄉村文化的原真性和獨特性。因此挖掘美麗鄉村文化應該首先了解鄉村所處的地域環境,從鄉村村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鄉村景觀三個方面入手。
每個村落的發展,背后都有著不為人知的歷史、傳說。這些村莊,或因為重大事件,或由于重要人物,從一個單純的地理名詞轉而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意義,并成為時代變遷的標志。
也許,因為朝廷動蕩才形成的隱居深山的村落;也許,因為戰事所迫才保留的軍事要塞;也許,因為某個政客、英雄豪杰或者文人墨客等傳奇身世才形成一個鄉村聚落......鄉村文化的提煉,需要吃透這些隱藏在鄉村背后的歷史或人物,才能更好地選擇符合且獨特的文化屬性,打造一個鄉村的文化品牌。
選擇認同性強的文化符號
鄉村,對于當地居民來講,是一種生活環境,也是一種生命印記。而對于游客,對一個鄉村的認知,更多的是一種文化認知,想要了解一個村落的故事,需要對本土文化有一種認同性,才能真正融入,感知這份文化;
因此,本土文化的重新塑造,需要提煉一種讓村民認同,游客感知的文化符號,這種符號,應該是一種“來自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東西,它可能是本土的建筑材料、可能是民族圖騰、可能是生活素材......
而這種文化符號,未來將應用于在村落的景觀環境、交通指引、建筑形態、文化演藝、產品包裝等鄉村系統中,成為一個村落的標記或者形象。
鄉村文化涵蓋村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旅游開發規劃過程中應該對鄉村自然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進行提煉,確定鄉村自然生態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表現主題,圍繞著主題對鄉村文化進行放大,形成鄉村品牌形象。
保留當初的風景
鄉村景觀,包含因地域環境形成的地域自然風貌、鄉村聚落形態、后天農田景觀等內容,是村民與自然和諧共處、天人合一的原真文化的體現,也是鄉村旅游開發的重要節點之一,在旅游開發時就應該以恢復和保護為原則。
鄉村景觀的保護與開發中,除了提升基礎的道路交通等基礎配套,最重要的需注意提煉鄉村本土的元素,還原鄉村本土的風格,將原始的鄉村風景保留,將最初的感覺保留,將歷史的文脈保留,將鄉村的味道保留。
回歸原始的情懷
縈繞在很多人心中的“鄉愁”,其實是遠離鄉土的人,對于家鄉的一種記憶、一種兒時的情懷。因此,在鄉村旅游的發展中,需要融入都市客群對鄉村的一種原始記憶,兒時鄉村活動,引起游客在鄉村旅游中的一種歸屬感。
鄉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是最能體現鄉村文化的節點,是鄉村文化的展示載體,同時也是游客感知一個鄉村的最直接表現,游客需要一種真實可觸摸的鄉村旅游;因此,文化的融入可以鄉村農事活動體驗、鄉村農耕技術展示、鄉村民俗活動體驗等形式,參與到鄉村旅游的建設中,成為游客感受鄉村,尋找兒時記憶的一種體驗。
還原最初的味道
鄉村農產品,是鄉村最真實味道的直接載體,也是涉及到村民最直接的產業經濟問題。在鄉村旅游中,我們會提出“關注農民、關注農村、關注農田”等內容,會解決農民的再就業問題、鄉村的旅游要素配置和特色問題,會解決鄉村旅游核心農田景觀的營造問題......卻忽略了農產品的開發與鄉村文化的融入。
有溫度的產品,有文化的包裝,有目的的營銷,才能真正實現“可帶走的記憶”。將農產品變成禮品,提升經濟價值;將商品變成記憶,進行情感營銷;將文化融入農業,增加產品內涵;農副產品的文化包裝和營銷,不僅實現了產品價值的提升,還可通過游客,將本土文化進行傳播,增強鄉村的市場影響力。
傳承至臻的工藝
中國的鄉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產生并服務于農耕社會,是中華文化的源泉,也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發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結晶,其保護與傳承基礎上的創新開發,對于鄉村旅游的發展至關重要。
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鄉村文化并不是虛無縹緲、不可捕捉,它有其生存發展的地域根基。挖掘鄉村文化需仔細探索,提煉鄉村的原真性和獨特性。
關注鄉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脈絡,以點擴面,通過原生態鄉村景觀風貌保護、鄉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體驗等方式,將挖掘到的鄉村文化融入到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鄉村景觀中去全面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