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住民宿是現在很火爆的一種旅游形式,經常我們可能會聽見身邊人說起民宿,但是到底民宿想要成為主流住宿還有多遠呢?
民宿,一般認為是源自日本的民宿,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閑房間,或者閑置的房屋,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家庭副業方式經營,提供旅客鄉野生活之住宿處所,民宿所提供的服務是有限服務,其經營規模一般較小,客房數在5~30間。
此定義完全詮釋了民宿有別于旅館或飯店的特質,民宿不同于傳統的飯店旅館,也許沒有高級奢華的設施,但它能讓人體驗當地風情、感受民宿主人的熱情與服務、并體驗有別于以往的生活。
民宿是注重一種生活形態和生活理念的輸出,注重體驗式的環境營造;注重休閑度假屬性,為住客打造一個遠離都市喧囂的休憩空間。民宿相較于標準化住宿,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營銷效果。不同的地緣環境,不同的裝飾風格,不同的風俗習慣,都能天然地打包、呈現出受到自由行游客歡迎的產品形態。
然而自從“民宿”進入中國,圍繞其產生的爭議和矛盾就未曾斷過。一方面,民宿市場擴容明顯,有野蠻生長之勢。據此前國家信息中心分享經濟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共享住宿發展報告2018》顯示,2017年我國主要共享住宿平臺的國內房源數量約300萬套;參與者人數約為7800萬人,其中房客約7600萬人;共享住宿市場交易規模約145億元,同比增長70.6%。
另一方面,民宿的衛生與安全并不能對住客有一個保障,接踵而至的民宿投訴、民宿事故等等,都說明著民宿市場的不規范性。
若想要民宿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能有個規范的市場,這并不是從業者單方面責任,而是國家應當出臺行業相關準則,提高民宿的入行標準;地方監控解決民宿安全隱患以及衛生問題,當地旅游整合優質民宿資源,并助力推廣,以及從業者的自身的從業素質以及服務態度的大幅提升。
我國的民宿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已經初步得到了社會和市場的積極反應,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但真正的民宿,應當是擁有良好的環境,貼心的服務,高性價比以及富有情懷的住宿地點,所以說,即使在民宿火爆的今天,民宿想要成為主流住宿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