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巷,與武林商圈毗鄰,藏身于胭脂新村之內,西起中山北路,東至中河北路;同豐弄與天水巷“丁”字交叉,南至體育場路。
今年,天水街道將斥資1500萬元,對天水巷和同豐巷實施改造。而隨著這兩條街巷改造籌備工作的推進,當地被挖出來的“老底子故事”還真叫人不敢小瞧了它們。
小北門原名天宗門
邊上連著北關夜市
“街道不僅承擔了交通的功能,同時也承載著城市文化的‘遺傳基因’”。改造之初,天水街道就啟動了對這兩條街巷歷史文化的挖掘。
△改造效果圖
據考證,天水巷西頭就是中山路南宋御街的起點,而靠中山北路的“小北門”也相當有來頭。有歷史記載,古時杭州有十大城門和五大水門,天宗門為五大水門之一。天宗門因面向北方,被民間俗稱為小北門。
此門為通航之門,有士兵把守,是重要的水門,還是進城重要的關口。水門內側是當時杭州有名的糧倉永鹽倉,后又作為一個有影響的集市存在過。如今,雖然小北門已經不見,但天水巷西頭的住宅小區(qū)依然沿用“小北門”至今。此外,元朝時“錢塘十景”之一的“北關夜市”也與天水巷相鄰,這里也被公認為武林商圈的發(fā)祥之地。
△改造效果圖
為了把這些城市記憶“活化”保護起來,此次改造工程,計劃在天水巷西頭、社區(qū)文化長廊位置,安裝上幾十米長的“北關古韻”浮雕。這組浮雕將由御街鬧市、絲綢集貿、北門盛況三個篇章組成。天水巷口的墻上還設計了一個“小北門”浮雕,邊上專門做了小北門的歷史介紹。沿街商戶店面也將提取傳統(tǒng)文化的元素,保留了“北關夜市”的余韻。
打造人文小巷
讓百姓更有歸屬感
△改造效果圖
“天水巷以及同豐弄的改造不僅要重拾歷史文化,讓位于市中心的背街小巷美起來、靚起來,更要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和歸屬感。”天水街道辦事處主任伍洲表示,此次改造工程,也是下城區(qū)為民辦實事工程之一,預計年底前完工。
近日,社區(qū)專門召集居民代表針對“最美小巷”打造工程征求意見,共同探討項目建設中居民關心的焦點問題,讓群眾更多地參與進來,共同打造美好家園。
△改造效果圖
這兩天,天水巷兩側的樓房都已經搭上了腳手架,整治工程已經開工。天水巷兩側以及中山北路東側的沿街建筑,同豐弄兩側建筑3米線下部分以及天水巷、同豐弄道路兩側綠化,都納入了此次整治中。此外,胭脂新村小區(qū)里的下水管、雨棚、公共健身器材、垃圾房、停車標識、路燈、保安亭、社區(qū)服務部、停車系統(tǒng)等公共設施也將進行整體改造。
△改造效果圖
比如,天水巷里現(xiàn)有的一個社區(qū)自行車修理服務部,雖然深受老百姓喜愛,但整體感覺有點破落陳舊。改造后就大不一樣了,將采用鋼結構仿木材料,建得古色古香。還有社區(qū)的保安亭、垃圾房、廁所也將整體改建成復古的風格,跟整體環(huán)境風格相協(xié)調。“我在這里住了幾十年了,這次改造把歷史文化展現(xiàn)出來,我們都覺得很自豪,非常期待改造后我們的家園能真正舊貌換新顏。”家住胭脂新村的馬珍官說,據她回憶街區(qū)的上一次改造是在2006年。
改造中,街道還將進一步發(fā)揮區(qū)域黨建融合共建的機制優(yōu)勢,以“健康、文化、為老”為主題,充分整合各類服務資源,努力將天水巷打造成潔美宜居、文化集聚、品質養(yǎng)老的“最美小巷”。(圖文來源:下城發(fā)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