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坡,有著極美麗的名字,背依筆架山,面臨楠溪江,其最具特色的便是以“文房四寶”為理念布局建造,獨具匠心,演繹出一股濃厚的耕讀文化。“永遠的山水詩,最美的桃花源”的秀美山水中,蒼坡古村就是隱藏在這的絕美的村落。
蒼坡古村村民皆為李姓,始祖李岑為避戰亂于福建長溪遷此,五代時期開始營建,至今愈千年,現存的蒼坡村是南宋國師李時日設計的。他曾在村寨大門上題聯:“四壁青山藏虎豹,雙池碧水貯蛟龍”。歷經千年風雨的滄桑,古村格局基本保持南宋時期的規劃原狀與建筑風貌,其寨墻、路道、水池、古柏猶見當年風韻。
走進木結構的村落大門,一條直線的石板道縱貫全村,通向筆架山,為筆;石道中間過一橋,硯池和筆街之間幾塊長長的條石,為墨;呈長方形的村子,為紙;整座村落占地面積最大的為石道兩側的蓮池,為硯。筆架山、墨池、硯臺、筆街、紙村,整個典雅村落就如同文房四寶,靜居山水。
蒼坡溪門是蒼坡古村寨的正門,正門歷來又稱“車門”,它是一座規整的禮制建筑。這種大門只有當地出現一定級別的官員后,才能皇帝下詔賜建才行,全門由木料構筑而成,頂為重檐懸山式結構,顯得端莊古樸?!吧n坡溪門”四字由溫州已故書法家蔡心谷先生所題。
“三試階”,取意縣(府、院)試、鄉試、會試,分別為考秀才、舉人、進士,是封建時代讀書人入仕為官的必由之路。三試過關后才算躋身進士之列,所以緊接著“三試階”的是長約20米的“進士坦”。車門下便是七級階,據蒼坡宗譜記載,第十一世祖李仲因居官清廉、政績顯著而受朝廷器重,官位連升七級,村人為紀念此事,特地修建了這七級石階。古時官員到了進士坦后,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步行通過七級臺階。
村中有一座“望兄亭”,站在亭子里往村外東南方向眺望,對面方港村頭有一座“送弟閣”,兩個亭子隔著阡陌縱橫的田野遙遙相望,講述的是一對兄弟情深的故事。兄弟兩人分別時總要想送到村口,哥哥回家時,弟弟就送哥哥到方港村頭,弟弟回來時哥哥又要送弟弟回來,如此反復真是“張郎送李郎,一夜送到大天光。”于是兄弟倆商定在蒼坡村和方巷村各建一座亭閣,在亭子里掛上燈籠。每當探望分手后,見到對方亭中燈籠亮燈,就知道對方已平安到家,兄弟倆才各自安然收燈回家歇息。
望兄亭的精致在楠溪江沿岸的古亭中是少有的,特別是披檐,曲形的弧度放足,十分輕柔。夏國英詩中的“誰又點燈去,遠山明月生”兩句,說的就是望兄亭美麗感人的故事。
仁濟廟是一座三面環水的古建筑,仁濟廟檐角微翹,屋檐面稍呈弧形,屋脊線條平緩卻充滿張力,不似一般廟宇建筑般肅穆?,F在仁濟廟已被辟為“楠溪江民俗館”,擺放著如古老的翻水車、梨耙、磨盤、織布機等楠溪人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具。
水月堂初建于北宋,現為象棋博物館。北宋徽宗時,八世祖李霞溪見胞兄李錦溪為國捐軀,這個把親情悌愛看得比入仕為官更為重要的弟弟再也無心于官場,便歸隱蒼坡并在東池上建造了水月堂。每當月亮升上來時,他都孤寂地坐在水月堂,望著池中的那輪月亮,他覺得唯有這池上的明月,才能寄托他的思兄之情,“寄興殤詠,以終老焉”。
李氏大宗祠是蒼坡村的禮教中心,也是宗族聚會、重大族事慶典的地方。在古代,宗祠照管著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兩件主要的事:一是聚親睦族;二是科甲連登。
大戲臺平時是村民文化娛樂的場所,每到重大節日之時,這里熱鬧非凡,經常連夜演戲,臺下人頭攢動。
輕輕地走在古村的小路上,桃源般的村莊,出門即碧綠湖水,古典的建筑和庭院,木雕花與石刻,它們都泛著歲月的光澤和魅力,流露著典雅和大氣。寨墻、古宅、亭榭、祠廟、古柏等,到處都有著歷史留下的故事和痕跡。
一磚一瓦一石,古樸幽雅的氣息撲鼻而來,彌漫著濃郁的古韻,讓你不禁產生時光倒流的遐想,楠溪江的耕讀文化在這里得到完美的詮釋。
炊煙裊裊,牧歌唱晚。蒼坡從歷史里徐徐走來,也將向未來從容走去,凡是到此一游的人都會生出“蒼坡,一個來了不想走的地方”這樣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