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天中文字幕mv在线,好吊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乡下乳妇奶水在线播放,四房播播五月天

 
 

“五世古塔”——這個歷史的奇跡存在嗎?

我要發布     發布日期:2018-09-25 11:22:59
核心提示:遼寧朝陽老城區曾有三座古塔:北塔、南塔和乾隆年間倒掉的東塔。其中北塔被譽為“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從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筑宮殿開始到遼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繕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歷經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遼代,總共五世修建。

  遼寧朝陽老城區曾有三座古塔:北塔、南塔和乾隆年間倒掉的東塔。其中北塔被譽為“東北第一塔”。朝陽北塔從十六國時期前燕建筑宮殿開始到遼代最后一次大型修繕為止,前后共七百余年,歷經三燕、北魏、隋代、唐代以及遼代,總共五世修建。這種“塔上塔”“塔包塔”“五世共存”的狀況真是絕無僅有。


朝陽北塔


  第一世:“三燕”和龍宮殿


  朝陽是“三燕”古都,所謂“三燕”,指的是前燕、后燕和北燕。東晉咸康七年(341年),鮮卑族慕容皝在“龍山之西,柳城之北”建立起了一座規模宏偉的都城——龍城,并于龍城構筑宮殿,后遷都于此,并以“和龍”為宮殿名。這座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北方都城,歷經前燕、后燕,前后興盛了將近100年。公元409年,漢人馮跋取代慕容氏后燕,在朝陽建立北燕,直到432年亡于北魏。


  當時的龍城,佛法盛行,考古發掘者曾在北票西官營子發現北燕馮素弗之墓,墓中出土一件壓印佛像紋飾的山字形金飾,證明他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著名佛史專家湯用彤先生認為“北方佛法三寶興隆之地,當推涼、燕、其實據在幽燕者馮氏(史稱北燕)……”。可見,北燕統治者不僅自己信奉三寶,而且還大力提倡扶持佛教。


  不過,“三燕”并沒有建塔,只是考古人員在對北塔進行發掘的過程中,發現了8米多高的夯土臺基和東晉風格的龍鳳形柱礎石等遺跡,證明北塔正是建于“和龍”宮殿基址,這構成了北塔的“第一世”。



朝陽北塔塔基西南角下所存三燕遺跡


  第二世:“思燕佛圖”

  北魏是朝陽北塔塔體建筑發展的第一個輝煌期。北魏文明太后馮氏為北燕王馮弘之孫,在獻文、孝文兩朝臨朝聽政達25年之久。馮氏聽政期間廣興佛事,曾“立思燕佛圖于龍城”。


  北燕歷有二主,存世二十八年,這短短的時間,卻給北燕末帝馮弘的孫女留下了長久的記憶。這位歷史上鼎鼎大名的北魏馮太后,從投降北魏的父親馮朗那里聽到先國故事,她默記于心。


  北魏太和(477-499)年間,馮太后通過言聽計從的兒子孝文帝拓跋宏,在她爺爺當年做皇帝的龍城舊址上,建立起了一座塔,命名為“思燕佛圖”。馮太后用“思燕”二字,追思祖宗馮氏的業績,表達對北魏滅北燕焚龍城的懺悔心情。


  史料上沒有關于對這座皇家建筑規模的記載,這座“思燕佛圖”當時有多高等情況,不為后人所知。20世紀90年代在對北塔維修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在塔下8米多高的夯土臺基下面,意外地發現了若干線索。


  考古發現,朝陽北塔塔基四角各有一塊雕花礎石。東南角的為覆斗式,其余三角一樣,均為覆盆式。這些雕花礎石當時經過孫守道、曹汛、董高等專家考證,就是“思燕佛圖”的礎石。經過進一步清理,最后認定“思燕佛圖”為土木結構樓閣式塔,直接利用三燕宮殿夯土臺基為基礎建造而成。在塔的四周,還布置柱網,起建了規模宏大的環塔式殿堂。“思燕佛圖”是在舊的龍城宮殿遺址上建立起來的。而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北塔,又是在“思燕佛圖”的舊址上建立起來的。所以,北塔又被后人稱為“塔上塔”。


  “思燕佛圖”塔體推測為土木結構方形樓閣式塔,原高80余米,約在北周武帝滅佛運動中遭焚毀。朝陽北塔建筑遺址中出土大量的北魏泥塑佛像便是當時佛事興盛的實物證據。



塑佛頭像

北魏(386~534年)

殘高8、寬5厘米

朝陽北塔建筑遺址出土


  朝陽北塔建筑遺址出土該菩薩頭像面相長圓,眉間有白毫相。白毫相是佛教藝術傳統之一,常于眉間作一圓形標記或凸起物為標志,以作為佛或菩薩的身份標識。


  第三世:隋代梵幢寺塔


  到了隋文帝楊堅的時候,毀于火災的“思燕佛圖”得到了重建的機會。從歷史文獻來看,隋文帝楊堅與佛法淵源頗深,其母于馮翊般若寺生下了他,又有人算命說他不可與常人一樣撫養,故自小在寺廟中長大。據說,印度高僧曾送他一包佛身舍利,隋文帝稱帝后,將舍利分賜天下113個州,并令全國選53州建靈塔供奉舍利。當時朝陽為營州,也有機會獲得舍利。于是,營州官民僧俗奉詔在燒毀的“思燕佛圖”基礎上,重新建塔安葬,此塔為方形空筒式十五級疊澀密檐式磚筑佛塔。北塔地宮中遼代再葬時的題記碑文清楚地記載了此事。隋代建造的用以安放佛骨舍利的佛塔即為北塔的“第三世”。其時,寶安法師不遠數千里從長安到朝陽,奉隋文帝之命在“梵幢寺”安置佛舍利。到朝陽后,見這座塔年代太久,塔身多有殘破之處,便進行了一番改造。僧人釋寶安“奉敕置塔于營州梵幢寺,即黃龍城也。舊有十七級浮圖,擁在其內,安置舍利”。“擁”就是包裹的意思,這是對北塔的第一次包砌。


陽北塔塔體結構勘察剖面圖


  第四世:唐代開元寺塔


  唐代是我國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太宗曾于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敕每州各以郭下定形勝觀寺,改以開元為額”。唐代對營州梵幢寺塔的維修籌備工作,以及改稱為開元寺塔,大約始于這一年,直至玄宗天寶年間(742-756年)竣工。勘察表明,唐代的維修工程并沒有改變隋代磚塔的形制結構。


  唐代,特別是“安史之亂”前,朝陽作為營州治所,是安祿山和史思明的領地。這兩位朝陽籍的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受民間佛教傳統的熏陶和政府對佛教的推波助瀾,在天寶年間開始修繕北塔。至今在塔身的10層塔檐下,尚有朱書“天寶”兩個大字。這是對北塔的第二次維修。


  考古證明,在隋唐時期,維修者沒有動三燕和北魏時期的夯土臺基,而是在臺基外包上磚,形成磚塔塔基。其塔基呈四層臺式。臺邊包砌磚墻,與塔心相對的南北兩面設有漫道和踏步。在南面的第二層臺基上,建有進深9米、面積有400多平方米的殿堂。此次修塔,可從塔基細繩紋磚由里到外的第二層磚得到證實。此層磚的規格大于第一層隋代而小于第三層,此時營州城里的隋塔經過二百多年的自然和人為損壞,部分磚已脫落,因此進行了第二次修復。此次修繕的北塔是十三層密檐空心磚塔,塔體呈正方形,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塔身有券門,可以進入塔內。各層密檐的束腰白灰壁上,繪有色彩鮮艷的花紋,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清理維修北塔時發現唐代彩繪


  第五世:遼代延昌寺塔


  到了遼初,遼太祖神州元年(916),首任霸州彰武軍節度使——韓知古奉太祖耶律阿保機之詔命,修葺柳城,建置霸州,并同時整修了開元寺塔,改名為延昌寺塔。并于遼重熙十三年四月八日最后竣工。這是朝陽北塔的“第五世”,也是我們如今所看到的朝陽北塔了。


  根據北塔出土的題記磚記載:重熙十二年、十三年連續兩年,“霸州邑民諸官,同共齊心結緣,第三度重修”北塔。整個過程從里到外,從天宮到地宮,從頭到腳重新大包裝,所費磚塊累計達“五十六萬兩千四百七十三”塊,工程之巨可見一斑。


  北塔以三燕時期的宮墻為基礎,由北魏始建,隋、唐、遼三次大規模的包砌維修。五個朝代共筑一塔,這在世界范圍內也絕無僅有,是當之無愧的東北第一塔。


  作為北方草原帝國的遼是一個崇尚佛教的王朝,在繼承唐代佛教遺產基礎上不斷發揮創造,尤以密教與華嚴教最興盛。遼地成為佛教義學發展的中心,由此也影響了東亞佛教發展。遼所掌控的區域修建了大量寺塔建筑,現存朝陽北塔(即遼代延昌寺塔)便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十三層密檐式佛塔之一,隸屬遼興中府。


  舍利是佛教神圣的供養物,主要包括真身舍利、影身舍利與法舍利等,瘞埋舍利是北朝隋唐遼宋時期重要的佛事活動。遼興宗重熙年間重修后的延昌寺塔即以三重塔宮(即天宮、中宮及地宮)為核心,由地方軍政首領與上京管內僧錄、宣演大師蘊珪領僧俗各界共同營造出莊嚴的舍利供養世界。


修復前的朝陽北塔


  北塔現高42.6米,為十三級密檐式磚筑佛塔,由夯土臺基、磚臺座、須彌座、塔身、塔檐、剎頂組成。在其主體結構塔身上,唐、遼時期的四面磚雕密宗四方佛、二十四飛天、八大靈塔及塔名等圖案,精美異常,引人入勝。1988年,北塔成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朝陽是遼寧省的文物大市。因為在遼寧上百萬件文物中,就有三分之二文物來自朝陽。而在這個文物大市中,朝陽北塔就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全省僅有的10件國寶級文物中,北塔一下就出土了三件。


  朝陽北塔出土的三件國寶,是由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鑒定的。分別是鎏金銀塔、金銀經塔、波斯玻璃瓶。它們是在“大契丹重熙十二年四月八日”作為釋迦牟尼佛舍利的葬養品葬入,距今已有970年。


  北塔天宮位于該塔的第十二層塔檐中部。當考古工作者打開這座塵封近千年的佛家寶庫時,頓時被驚得目瞪口呆。在這不到兩平方米的“石匣”內,竟然珠排玉聳,琳瑯滿目。經過清理,一口氣出土奇珍異寶愈萬件。


  2003年,伴隨著朝陽老城區的改造,一座占地四萬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為2300平方米的仿漢唐式北塔博物館在北塔的北側建成了。千年文物有了自己的家園。2004年南塔石宮出土的錠光佛舍利以及彩繪舍利石函、琉璃瓶、鎏金銀棺、鎏金銀菩提樹、鎏金眾僧像、《佛舍利銘記》等遼代早期佛教文物,也在此安家。佛祖釋迦牟尼的兩枚舍利,一枚安放在鳳凰山,另一枚也安放在北塔博物館的舍利殿里,兩佛舍利同奉一堂,朝陽北塔博物館成為國內不可多見的佛寶殿堂。北塔博物館還存放了大量的古代玉石制品和遼代的金銀器具。特別是佛家七寶之一的瑪瑙器在品種上居全國之首,幾乎囊括了天然瑪瑙的所有花色品種。

 

本文標題: “五世古塔”——這個歷史的奇跡存在嗎?

本文鏈接: http://www.china7501.com/quote/show-3439.html (轉載時請保留)

反對 0舉報 0 收藏 0 評論 0
 
免責聲明:
本網站所提供的信息內容來源于合作媒體、企業機構、網友提供和互聯網的公開資料等,僅供參考之用。本網站對站內所有資訊的內容、觀點保持中立,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如果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400-180-1090),我們將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時間妥善處理該部分內容。 關于本網站所有圖片以及內容頁面中的圖片,文字之類版權申明,因為網站可以由注冊用戶自行上傳圖片或文字,本網站無法鑒別所上傳圖片或文字的知識版權,如果侵犯,請及時通知我們,本網站將在第一時間及時刪除。 凡以任何方式登陸本網站或直接、間接使用本網站資料者,視為自愿接受本網站聲明的約束。
 

二維碼

掃掃二維碼用手機關注本條新聞報道也可關注本站官方微信公眾號:"gujianchina",每日獲得最前沿資訊,熱點產品深度分析!
 

 
0相關評論

 
最新文章
推薦圖文
點擊排行
項目策劃
首頁 | 關于我們 | 版權隱私 | 聯系方式 網站地圖| 網站XML地圖 | 排名推廣 | 廣告服務 | 留言反饋 | 違規舉報

(c)2016-2025 Gujian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_古建中國-文化建筑行業互聯網創新平臺 | 中國建筑 | 建筑材料 | 建筑設計 | 建筑施工 | 建筑人才 | 建筑培訓 | 建筑文化 | 仿古建筑 | 古建筑 | 古建中國

版權所有:古建家園 浙ICP備16015840號-3 浙公網安備33010602010467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浙B2-20230902

Copyright?2016-2025 古建家園 All Rights Reserved

  • 項目工程

  • 數字建筑

  • 廣告服務

  • 主站蜘蛛池模板: 澄城县| 怀宁县| 荣成市| 商洛市| 山东省| 大港区| 白银市| 奈曼旗| 广西| 龙川县| 新营市| 邛崃市| 集贤县| 远安县| 枣阳市| 麻栗坡县| 阿拉善盟| 海城市| 平泉县| 环江| 万源市| 廉江市| 朔州市| 茂名市| 泾源县| 卫辉市| 黑龙江省| 蕉岭县| 武山县| 广德县| 禹州市| 沙洋县| 中牟县| 巫溪县| 裕民县| 台山市| 拜泉县| 乌拉特中旗| 鲁山县| 于田县| 汉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