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晉祠鎮,原名為晉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為晉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為晉國宗祠。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筑,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
晉祠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1961年3月,晉祠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AAAA級別旅游景區,祠內有幾十座古建筑,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晉祠其中難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譽為“晉祠三絕”。
西周初年,周成王姬誦封其弟姬虞為唐國諸侯,叔虞在唐國興修水利、發展農耕、富民強邦,深受國民的愛戴,其死后,便在晉水源頭建祠祭祀。因姬虞是次子,史稱唐叔虞,其祠廟亦稱唐叔虞祠。其子燮父繼位后,因境內有晉水流過,遂該國名為晉。唐叔虞祠也稱晉祠。
其結構可按中、北、南三部分進行。中,即中軸線,從大門入,自水鏡臺起,經會仙橋、金人臺、對越坊、獻殿、鐘鼓樓、魚沼飛梁到圣母殿。這是晉祠的主體,供奉的是唐叔虞的母親,周武王的王后,周成王的母親邑姜。建筑結構嚴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北部從文昌宮起,有東岳祠、關帝廟、三清祠、唐叔祠、朝陽洞、待風軒、三臺閣、讀書臺和呂祖閣。這一組建筑物大部隨地勢自然錯綜排列,以崇摟高閣取勝。南部從勝瀛樓起,有白鶴亭、三圣祠、真趣亭、難老泉亭、水母樓和公輸子祠。這一組樓臺計峙,泉流潺繞,頗具江南園林風韻。
此外最南部還有十方奉圣禪寺,相傳原為唐代開國大將尉遲恭的別墅。祠北浮屠院內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開皇年間,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間重建,為七級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層四面有門,飾以琉璃勾欄。登塔遠眺,晉祠全景歷歷在目。組織序列,引人入勝:出古城南行見“大寺荷風”。過觀音堂,穿仙翁閣,山麓間一片密林,樹梢上露出塔尖,隱約可見許多殿宇,附近是村莊廬舍,前行便是晉祠山門。這樣由遠及近,從半掩到迎面的轉換,層層殿現,層層烘托,借天然的地勢及河水景色,反復強調了其神圣,刻意創造了一種使人崇敬的隸穆之感,增強了對人的吸引力。
晉祠的選址及景的結合晉祠的選址和環境是非常講究的。自古而今,大自然不單單是人類生活物質的源泉,也是人類心智交流的對象,是人們精神的象征。晉祠被選擇了晉陽城西南的懸甕山麓,背負懸山,面臨汾水,依山就勢,利用山坡之高下,分層設置,在山間高地上充分地向外借景,依地勢的顯露,山勢的起伏,構成壯麗巍峨的景觀。
晉祠是中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