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寺,臺中一座現代主義建筑的寺廟。沒有斗拱,也沒有歇山,就是一座清水混凝土的建筑。第一次看見,它直觀的外表讓人有一種安靜的感動。與一般的雄偉的或堂皇的佛教建筑相比,它去除了繁雜的掩飾甚至修飾,以簡單內斂表達著自己的結構,或許也正因為這樣才能除去塵世的三千煩惱絲。
“我們在意的不是建筑本身,我們在意的是自然、陽光、空氣、水以及人如何使用這個空間,也就是生活。”這是菩薩寺的核心概念,層層心境之間,一切又都回歸于生活。
“朝一座生命的山,走進山門,再給生命一次機會吧,依尋法印的足跡,在來去之間,隨處做主,立處皆真。在真理之前,要記得謙卑自己,低頭,從桃樹下經過,每一步,如是關照緣起的生滅?!薄兴_寺
推開虛掩的院門,穿過一座石橋,蓮葉淺窩其間,水靜流而無聲,兩旁的黃梔與梅子樹隨風擺動,仿佛隔絕了都市的嘈雜。由此為始,便是[求道之路]。在菩薩寺設計的核心理念里,無論是回旋或是垂直動線的移動,皆詮釋著求道過程里的心境。
依循著路的指引,菩薩寺的一樓是一個半戶外空間,滿足辦公與接待等一般機能。一眼望去,其開放式的設計讓人眼前一亮,微風與光線透過樹枝在空氣中四處流動,每一次呼與吸的輪轉,都讓人內心平和。正是這種簡單質樸的感受體現了建筑與自然的某種聯系。
轉個彎循著階梯與光線的來處,登上半層樓到平臺處敲鐘,表達求道決心,轉上二樓走上大殿聽享佛法,接著上到三樓平臺,回望紅塵與自己的來時路,每個轉折做一個決定,求道的心隨著高度的提升越是堅決。
菩薩寺的廳堂簡潔、自然。當你安靜地坐在寺內,透過一整面的玻璃窗,可聽風吹蟲鳴,可觀鳥飛葉落。此時,法師所說的無常為道,一切皆空,你都能切身體會到。
轉上二樓走進大殿聽享佛法,接著上到三樓平臺,回望紅塵與自己的來時路。每一個轉折做一個決定,都在詮釋求道過程中的心境,高度越見提升,心意便益發堅決。
最為讓人驚嘆的是菩薩寺廳堂內木制的家具。木作工藝師緩慢而細致地將溫潤的木材作為人與混凝土結構的介質,室內空間才因此更為溫暖柔和。一根一根細心手工旋入的地板釘子,平滑的隙縫,全都是匠人的體貼用心之作,如此專注執著正是佛法的生命體現。為傳遞佛法精神于人間道場,在時空背景俱足的條件下,建筑與佛的因緣,在此成就。
菩薩寺在建造之初,只有一次澆筑機會,拆開時就是完成時??稍跇求w出現了許多蜂窩狀的孔洞。當時人們說好難看,快涂抹掩蓋它?;酃夥◣焻s說,不需要,就讓這個蜂窩成為蜂窩。后來,人們再來菩薩寺,會看到黃昏的余暉打到這些孔洞上,墻面看起來很有質感,大家又從另一個角度去欣賞它。
寺廟還有很多的不方便之處。比如擋在路中的樹枝在下雨天里總是滴著水珠,打濕經過的人,總有人說要把它修剪掉??蔀楹挝覀儾荒芟葐栆幌伦约海瑸楹尾荒鼙挥炅??心為何不自在?有許多的不方便,是菩薩寺在最初就設想的一個心意。正如生命,在每個當下只有一次機會,你必須全力以赴,如果最后還是有瑕疵,你就接受,不要去執著,讓心如實地面對它,不完美的就是最圓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