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禪修”,通過禪修儀式,凈化身心,提升生命的層次,追求解脫、自在與幸福,把心靈中的良好狀態培育出來。“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體驗,被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所推崇。
旅游的表象,多表現在觀光、游覽、拍照、休閑等具體活動。而深入的研究,可發現旅游與禪修有著近乎天然的密切聯系,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旅游是禪理傳播、交流的重要途徑,禪理亦是古代旅游活動的重要目的和動力。禪理傳入中國本身就是達摩東渡旅行的結果,后眾多印度和西域高僧來華釋游、傳經送典,推動禪宗在中國的傳播,同時帶動中國僧侶西行求經的游訪。許多得道的禪師都能從自然景觀中感悟真諦,所以走遍高山大川、訪遍高僧大德,悠游山水、品味自然、切除佛理成為禪宗提倡的參學旅游方式。可以說,禪理天然需要旅游,旅游天然需要禪理。
禪理佛法中蘊含著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則促進這一資源價值的實現,將其轉化為現實的旅游產品。佛教禪宗為旅游提供了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雙重優秀的旅游資源,旅游則進一步促進禪理的傳播與交流。
禪修與旅游還有著深層次的內在聯系。旅游在某種程度上是人們對現實生活的厭倦與逃避,他們想暫時離開和逃脫日常的世俗世界,到外面去尋求一種異域的、屬于自己的心靈體驗。此時,旅游的主旨已成為一種精神追求,人們外出旅游不是單純意義上的休閑度假和玩耍,而具有某種神圣的含義——使人從一種精神狀態轉變到了另一種精神狀態,經歷一種全新的精神生活,提升境界。
禪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亦離不開自身的不斷發展。按參悟對象及影響領域的不同,可劃分為三種“禪境”:第一種是指向于禪宗的“寺院禪”,禪境的核心底蘊是“肅境”;第二種是指向于自然的“自然禪”,禪境的核心底蘊是“悠境”;第三種是指向于社會的“生活禪”,禪境的核心底蘊是“趣境”。
寺院是禪宗的本源地,禪境也是寺院的最基本氛圍底蘊。禪境在寺院中無處不在,與寺院作為敬神祭拜之地相契合,寺院禪反映禪宗的神圣,突出莊嚴肅穆的意境。禪境無須刻意為之,佛的祭拜、佛香繚繞、佛鐘暮鳴、佛殿建筑等等,自然流露,相互烘托,營造出具有強大震撼與感染力的寺院禪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