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有著極其深刻的文化淵源,是與中國的道教是分不開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同時主張“大地以自然為運,圣人以自然為用,自然者道也”。
道家還推崇神仙思想,傳說東海之東有“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道家的自然觀影響到中國古典園林的創(chuàng)作上,便是崇尚自然,師法自然,追求自然仙境。于是,以自然仙境為造園藝術題材的園林便應運而生。
中國古代的堪輿術是研究環(huán)境和宇宙規(guī)律的學問,古時候的建筑格局都需要符合堪輿的標準。“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常見的園林模式,源于中國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fā)展。三山指神話中東海里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長生不老之藥,食之可長生不老,與自然共生。這體現(xiàn)了人們向往長生、祈愿基業(yè)永久。
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妄想長生不老,曾多次派遣數(shù)千人尋仙境、求仙藥。毫無結果,只得借助園林來滿足他的奢望。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為追求仙境,就在園林中建造一池湖水,湖中三島隱喻傳說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受此啟發(fā),漢高祖劉邦在興建未央宮時,也曾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筑島。
漢武帝在長安建造建章宮時,在宮中開挖太液池,在池中堆筑三座島嶼,并取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模仿仙境。此后這種布局成為帝王營建宮苑時常用的布局方式。
北魏洛陽華林園中有大海,宣一武帝令人在其中作蓬萊山,上建仙人館。隋煬帝楊廣于洛陽建西苑,據(jù)《隋書》記載“西苑周兩百一里,其內為海周十余里,為蓬萊、方丈、贏州諸山,高百余尺。臺觀殿閣,羅絡山上”。北宋徽宗趙估在汴京城郊營造壽山良岳,立蓬壺于曲江池中。南宋高宗也在臨安德壽宮中鑿池注水,疊石為山,坐對而生三神山之想。金人滅宋,遷都北京,在西苑太液池的蓬萊山上建廣寒宮。
元時期大內御苑太液池中三島布列,由北至南分別為萬歲山、圓抵和屏山。明初建都南京,后遷至北京,以元大都為基礎重建北京城。將元代的太液池向南擴展,形成三海北海、中海、南海,并以此做為主要御苑,稱為“西苑”。西苑改萬歲山為瓊華島,改圓抵為半島,并與屏山相連,用磚砌成城墻,建成一座團城,與紫禁城隔墻相望在西苑的南部開鑿南海,將水面擴大,并在南海中堆筑了一個大島“南臺”,從而構成了瓊華島、團城和南臺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頤和園更是將“一池三山”的藝術創(chuàng)作魅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清漪園沒有照搬在一個水面中設立三島的作法,而是將一個大水面昆明湖用筑堤的辦法分成三個小水面西湖、養(yǎng)水湖、南湖,每個水面中各有一島,西湖中有治鏡閣閣島,養(yǎng)水湖中有藻鑒堂山島,南湖中有南湖島,形成湖、堤、島一個新的“一池三山”形式。
更精彩的是,頤和園在塑造三個大島的同時,還在南湖大水面上增添了三個小島一一知春島、小西伶和鳳凰墩,三個小島都各有千秋。真正體現(xiàn)了中國造園藝術的高超與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