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可以有效對接大中城市的優勢資源,為就地城鎮化的人口提供同大中城市相同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水準,加速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特色小鎮靠近廣大鄉村,有利于推動當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首先,能否實現鄉村振興是衡量我國新型城鎮化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我國的城鎮化,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城市化,我們必須堅定不移走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這條道路的最大特色就是立足中國國情、就地就近城鎮化。如果我國新型城鎮化不能帶動并實現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的目標就難以實現。
第二,鄉村振興為特色小鎮建設提供了廣闊舞臺和巨大的空間。目前,我國擁有建制鎮近2萬個,如果按照浙江創建特色小鎮的模式和經驗,我國在未來5到10年將發展數以萬計的特色小鎮,這些特色小鎮都將以現有鄉鎮為基礎。
第三,特色小鎮建設離不開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也離不開特色小鎮的發展。特色小鎮地處城市和鄉村的結合部,是城鄉經濟發展不可跨越的過渡地帶,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橋頭堡。
通過這個過渡地帶,特色小鎮可以有效對接大中城市的優勢資源,為就地城鎮化的人口提供同大中城市相同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水準,加速促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同時,特色小鎮靠近廣大鄉村,有利于推動當地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特色小鎮發展有利于鄉村振興,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
第四,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二者要有機結合,以鎮帶鄉、以鄉促鎮,實現雙輪驅動、協同發力,共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
第五,特色小鎮和鄉村振興都是新時代推動“三農”工作、實現精準扶貧、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抓手,必須實事求是、遵循規律。堅持以市場為主導的原則,切忌由政府大包大攬。堅持特色興鎮、特色興村,不能千鎮一面、萬村一面。堅持產業興鎮,產業興村。
突出特色,根據村落的自然稟賦和獨特資源來挖掘產業。堅持科技引領,讓科技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堅持系統思維、規劃先行。堅持文化傳承,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和鄉村文化。
特色小鎮建設已然成為新一輪經濟建設的一個突出熱點。其肇始初衷,顯然是要革新城鎮化舊觀,樹立環保永續的新價值觀,吸取以往“千城一面”、“大干快上”的教訓,確立城鄉一體化的正確“打開方式”。一路走來,特色小鎮卻越來越淪為新房地產項目。萬達、綠地、恒大、華夏幸福等前二十年風光無兩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借由特色小鎮從城市轉戰到鄉村。
未來特色小鎮的發展路徑
如果特色小鎮將自己作為一種特色而不只是一種產品,將自己定義為永續而不是套現工具,那么,特色小鎮的建設可以在“歐洲模式”上下功夫。
打破傳統思維,培育基于“大師經濟”的特色人才經濟
特色小鎮中特色的源泉是人,基于技藝、基于“大師”,并輔以資本和技術。
從表面上看,歐洲的特色小鎮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小鎮有自己的產業。于是,我國很多教科書都提出了特色小鎮產城一體的思路。這是一種錯覺。
歐洲小鎮并非靠產城一體得以永續,更多的特色小鎮,其特色不止于產業,而在于人力資本。歐洲成功小鎮的背后往往是因為某個“大師”的存在,諸如迪奧、阿瑪尼、范思哲等。在特色人才經濟的孕育下,形成特色作坊,衍生出家族企業,最終跳出小鎮,發展成特色產業。
發揮傳統文化優勢,激活發展原動力
特色小鎮之所以有特色,在于傳承,而不在于擴張。特色小鎮的建設首先需要對資本投入和技術注入進行再思考和再平衡。
對于特色小鎮和鄉村經濟,資本和技術常常是柄雙刃劍。很多特色小鎮寄望于大地產商和所謂的文化投資基金通過上百億的大資本投入,立竿見影地建立起“富有特色的小鎮經濟”。這種思路衍生于前三十年的制造業經濟和房地產經濟。但是,在生態敏感性高、預期回報期長、產業分工纖細的鄉村建設中使用這種“工具”,很難解決“活化”和可持續的問題。因此,歐洲的小鎮不僅注重活化,而且注重活化中的迭代。所謂迭代,就是減弱外生經濟對本地經濟的破壞和扭曲,盡最大可能突出和傳承本地的比較優勢。
遵循“自然主義”,傳承比較優勢
當前很多特色小鎮遵循的是“營造主義”思路:通過再造的建筑設計、高強度的資本投入建設特色小鎮。當本地具有較高的資本技術承載能力,所擁有的比較優勢正好具有規模經濟特征時,營造主義可以迅速提高小鎮經濟的活力。但是,這種“偶然性”在大多數場合并不常見,還很可能給當地鄉村經濟帶來創造性毀滅。
與之相對,“自然主義”強調:全力培育當地的工匠市場,使用當地歷史上的土著建筑設計風格,建材和植物取自當地,而不冒險引自域外;外來資本只作為本地家族復興和鄉村復活的輔助,而不建議取得控制權;引導家族經濟充分保護和利用本地的比較優勢;承接外來資本和新興技術的目標是保護傳統經濟,而不是改造傳統經濟;對當地的作坊和建筑,不求趕超,但求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