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在福建省福州市屏山南麓。寺的創建年代無考,而僅存的大雄寶殿中國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木構建筑物。雖經后代屢屢修葺,仍保持五代始建時的特征,體現出晚唐營建特點。
據《三山志》載:北宋乾德二年(964)建寺,又據碳14測定部分構件的結論,大殿的時代可能要提早到4~5世紀之間。
大殿除柱梁構架及斗栱外,門窗板壁及瓦頂均系近代更換。清嘉慶二十三年至道光六年(1818~1826)增建回廊。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正統九年(1444年),御賜匾額“華林寺”,一直沿用至今。明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并入附近的羅漢院、越山庵,后又增建了御書閣、環峰亭、絕學樓、勝會亭等建筑物。
華林寺幾經焚毀,現僅存大殿。1958年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中被鑒定為長江以南最古老木構建筑物。1984年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落架修復,并配建山門、東西配殿、回廊及工作室等附屬建筑,于1989年10月竣工完成華林寺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共用檐柱14根,內柱4根,通面闊15.84米,通進深14.70米,臺明面積為495.6平方米,單檐歇山筒板布瓦頂。
主體構架為八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徹上露明造。內柱高過檐柱2.62米,是為了容納內槽佛像的高度。正面無側腳,兩山前后內柱各有側腳4厘米。
大殿的四檐及內柱頭上均施斗栱,用材碩大,單材31.5×16厘米,斷面為2∶1,這是同時代實物中罕見的斷面比例。斗栱的配置,只在前檐用了補間鋪作,當心間2朵,兩次間各1朵。
斗栱為七鋪作雙抄雙下昂,一、三跳頭偷心。耍頭做法與下昂一致。斗栱總高為檐柱高的3/4,體量雄大,不用普柏枋,櫨斗底部用皿板,山面斗栱后尾連續用五跳偷心華栱及下昂;在梁架中大量使用斗栱,多用駝峰而少用蜀柱,各榑外端頂部用生頭木等。
大殿在構造和藝術處理上帶有明顯的地方特征,如柱子的上下卷殺做法,云形駝峰,昂面的雙梟雙混曲線,圓形斷面的月梁,柱頭方、羅漢方和撩檐方上鐫刻團窠等。
1985年起,國家撥專款進行了大修,除修復了大殿外,另增建山門配殿及四隅圍墻,并建立了華林寺文物保護所。華林寺大殿在1958年文物普查中被鑒定出建造時間,從而取代寧波的保國寺大殿,成為中國長江以南現存最古老木構建筑物。華林寺的建筑風格對日本鐮倉時期(12世紀末)的建筑風格如“大佛樣”、“天竺樣”等有著巨大的影響,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還存有宋高宗趙構篆書殘碑一方,清康熙《華林禪寺香燈碑》、民國《林森紀念堂碑》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