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家池,又名高陽池,位于湖北襄陽城南約五公里的鳳凰山南麓,是東漢初年襄陽侯習郁的私家園林,延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園林建筑之一,全國現存少有的漢代名園,被譽為“中國郊野園林第一家”。
自漢晉以來,就成了襄陽市南郊的游覽勝地,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是全國最早的園林建筑群體。在私家園林史上有著重要地位,被《園冶》中奉為典范的“私家園林鼻祖”。
東漢初年,襄陽侯習郁在宅前筑堤修池,引入白馬泉的水,池中壘起釣魚臺,列植松竹。后人稱之為“習家池”,歷代濾加修建。東晉時,習郁后裔習鑿齒在此臨池讀書,登亭著史,留下《漢晉春秋》這一千古名作,成為名播后世的史學家,而使習家池益負盛名。池邊舊有鳳泉館、芙蓉臺、習郁墓,群山環抱,蒼松古柏,一水涓涓,亭臺掩映,花香鳥語,風景清幽,自古常有騷人墨客來此詠詩作賦。西晉永嘉年間鎮南將軍山簡鎮守襄陽時,常來此飲酒,醉后自呼“高陽酒陡”,故習家池又名“高陽池”。唐代孟浩然曾感嘆:當昔襄陽雄盛時,山公常醉習家池。
南宋尹煥重修時規模已相當可觀。明正德時荊南兵巡副使聶賢,亦曾在池中筑臺建亭。清道光五年,知府周凱在大池東修二小池;同治時知府方大秒提名為“濺珠”和“半規”。唐代,習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學家經常來游歷的地方。皮日休還有一首著名的《習池晨起》,贊美了習家池的妙處:“清曙蕭森載酒來,涼風相引繞亭臺。數聲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開。茭葉深深埋釣艇,魚兒漾漾逐流懷。竹屏風下登山屐,十宿高陽忘卻回。”
漢末,以士族子弟為主體的文人雅集逐漸興起,出現了像“蘭亭集會”、“金谷詩會”等在社會上造成廣泛影響的吟詩集會活動,流風所被,以“游宴名處”而著稱的習家池成為舉辦此類活動的理想場所。習家池清泉潺潺,曲水流觴,臨流賦詩,一觴一詠,最是適宜不過。
至唐代,習家池所遺園林逐步變為游覽勝地,被稱作“高陽池”。文人雅士禊飲習家池屢有記載。到了清代,習家池禊飲成了常規活動,且經常由官方主持。頻頻造訪的名人名家不惜如椽巨筆,屢屢寫下光輝詩文,自南北朝至近現代,連篇累牘,蔚為大觀。
習家池它背倚白馬山,三面環抱。南望漢水,風帆隱現。遠眺鹿門,山色蒼然。園內樓館臺榭,參差櫛比。綠枝佛岸,粉荷映水,自是天然佳境。游習家池,有月更好。不論滿月如鏡,新月似鐮,上看勾懸于亭上飛檐,下看游蕩于池中清波。使你感覺到世界是那么寧靜,那么悠閑,那么賞心悅目。
古亭為重檐六角攢尖頂,斗拱高聳,檐角翠飛,通高6.5米,正面面闊4米,檐柱為四角方石柱,堅固厚實,古樸大方。挑檐和額枋上遍飾象征吉祥的天宮賜福、萬事如意、蝙蝠雙至、犀牛望月、鳳凰展翅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亭的四周有荷花池環衛。濺珠池呈半月狀,下有泉眼噴吐,上有古槐覆蓋,池中魚兒游弋,步園臨池,別有情趣。
明代計成在著名園林學著作《園冶》中論述郊野園林的擇地、構筑概貌和意境時這樣評價:“郊野擇地,依乎平岡曲塢,疊隴喬林,水浚通源,橋橫跨水,去城不數里,而往來可以任意,若為快也。諒地勢之崎嶇,得基局之大小,圍知版筑,構擬習池”。“構擬習池”,就是指構筑郊野園林,要效法習家池。
在近兩千年的歷史中,習家池歷經滄桑,幾度興廢,發揮過郊游勝跡、祭祀賢達、傳播佛教、灌溉水利等重要作用,成為文人雅士、官宦名流、黎民百姓來到襄陽的必訪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