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民宿,一定是特指比農民家庭大一點點的家,有濃濃的鄉村生活與鄉情之味,能感受到農民生活與生產的場景式的民宿,才能稱為鄉村民宿。鄉村民宿的經營主體應該可以是城市人也可以是農民,關鍵是要特別鮮活有溫度的鄉村感。濃郁民俗與鄉愁,這是城市人到鄉村最想體驗的鄉村生活而不是旅游。
鄉村民宿不同之處就是能體驗鄉村民俗,有鳥有雞有土狗有豬嚎。民俗不是做出來的,而是原本就存在。因民宿的原因,做合適的調整與改造,這種改造一切要保留原有的環境與建筑的元素與氣息,而不能變成設計師與投資人的狂歡,不然就本末倒置了。
民宿應該是一種有個人愛好與興趣的平民文化,經營者為社會提供的一種精神大餐,是物質生活與精神力量的雙重簡約與人文情懷。而今的民宿卻走向極度的豪華與高消費,暴富與投機心態過高,這必然會把文化含金量最高的鄉村民宿帶入深淵。
鄉村需要民宿,需要有溫度的民宿,有農民生活參與,需要與鄉村與農民生產生活有互動的民宿,需要讓游客能真實的感受農村生活與鄉愁的游旅,也期待能幫助農民提升生活品質,幫助鄉村改善環境,加快生產產品的交流,助推鄉村小學教育與文化生活的民宿。這些我認為才是鄉村需要的鄉建,也是城市人下鄉幫助農民與農村的鄉建。
我們都懷有鄉建之情,就希望有反哺之情懷,能激活沉睡的村落,能在傳統村落中看到這個時代賦予鄉村的另一種活力。
袁家村做得好,綜合性經濟,村支兩委當家,屬農業自主經濟,其中民宿很有鄉味。2016年,我遇見了成都綿陽“花間小路”,讓我對民宿有了一些了解與感受,緊接著我與陳長春的“山楂小院”,“九十九老板娘與老葉”開始做鄉村民宿探索,希望這個過程農民是主體,村莊為基礎,種田是常態,經營者是村里人,營運與管理者是城市人,為100公里以外的客戶提供服務。
開啟民智,修譜筑祠,田人合一,溫度生活。近幾年中國的新農村建設基本為農家樂建設,與鄉村建設沒什么關系,離鄉村旅游更遠,說鄉村民宿更是扯蛋。如果一定要讓我總結,今天的民宿因違背初衷,注定是一場鄉村破壞,自然也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投資。
鄉村一定要像鄉村,鄉村民宿一定要有鄉村味,當然混搭也是一種時尚,也挺好,只是我不喜歡。我喜歡經典,喜歡有歲月痕跡的文化與歷史,我也堅信歷史才是文化,歲月才是經典。
鄉村民宿,這可能是鄉村文化的價值,也是我們能為鄉建鄉村鄉愁賦予的情懷。它是一種寄托,更是連接城鄉兩岸的精神與經濟的橋梁,鄉村,城市人的外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