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梵寺,位于四川省蓬溪縣寶梵鎮寶梵村境內,始建于北宋,稱羅漢院。宋英宗趙曙賜名,義為“佛中之圣,梵中之寶”。
明景泰元年重建。建筑面積為1852平方米,大雄殿氣宇軒昂,蔚為壯觀,建國后古建筑學者贊其“設計精細,結構嚴謹,形式美觀,基礎牢固”,譽為明代中期建筑的佳作。大雄寶殿內87幅、181.5平方米壁畫中外馳名,宗教界尊此畫為禪宗秀跡,繪畫界贊美有畫圣吳道子筆意,文博界譽為蜀中明代壁畫代表作,群眾敬之為仙畫。《中國繪畫史》、《中國名勝詞曲》、《中國建筑工藝辭典》、《藝苑掇英》、《世界美術集粹》(日本編著)等十余種辭書對此壁畫均有文字記載。
明代成化二年,再染塑粉繪,遂成譽滿海內外的寶梵寺壁畫。有殿閣五重?,F大雄殿存明代佛教故事《西方鏡》彩繪壁畫十幅,為明代壁畫代表作,壁畫筆力遒勁深厚,色彩鮮艷明麗,頗似唐著名畫家吳道子筆意,具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因其藝術價值極高而蜚聲海內外。
寶梵寺藏身于層巒疊嶂的丘陵地帶。森森古寺,盤座于“峰巒結固,林木盤錯”之間,這便是“仙畫”所在地寶梵寺,這里“景致冠一方”,“勘其地理,狀若蓮花”,據明碑《寶梵寺修造記》稱:之所以在此擇地建寺,是因其地“幽勝”,可以“藏焉修焉”。
寶梵寺建筑呈三進復四合院布局。在現存建筑中,除兩側廊廡改建于清代外,中軸線上的天王殿、大雄殿、觀音殿均是典型的明代建筑。
尤其是重建于明景泰元年(1450)的大雄殿,斗拱飛檐,玲瓏剔透,建筑體貌莊嚴靜穆,堪稱“明代建筑佳構”。寶梵壁畫繪于此殿兩側墻上.
據說朱德元帥年輕時曾來過寶梵寺。留有墨寶‘天王殿’和一幅贊譽壁畫的對聯:‘寶梵仙畫,十足當之’。古樸蒼勁,別具一格。
蜚聲海內外的寶梵寺壁畫就繪制于大雄殿內。據史料記載,明成化二年(1466),僧人清澄、凈元等延請畫工于大雄殿泥壁圖畫12鋪,其上拱眼繪有佛像24尊,名曰《西方鏡》,共計104平方米。取材于唐玄奘譯著《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等梵典,描述的是諸羅漢及眾仙佛共赴佛會的故事,因而《西方境》又稱《羅漢圖》。壁畫現僅存10鋪,空缺兩鋪,為后人毀損。距今已有530多年的寶梵壁畫,均采用工筆重彩,瀝金擠粉等技法。雖為佛門題材,卻立足人間現實——所繪法像103人,或聆經說法,或穿針引線,或竊竊私語……各具情態,栩栩如生。天上人間,融為一體,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超凡的藝術魅力。
有專家認為其精美程度堪與敦煌壁畫媲美。
雖然1956年寶梵寺就被四川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批準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但保護資金缺乏,動蕩時期時期的破壞,已有部分堂殿倒毀。長期水汽侵蝕,畫面起皮,顏料脫落。損害嚴重。近年來雖撥出三十萬進行修繕,仍顯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