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齊劃一的鄉村小樓,粉刷一新的房屋、干凈整潔的鄉間小道,齊整的綠化、統一的排水,草皮鋪起來了,綠樹種上去了,體育健身器材也安裝起來了,笑容洋溢在每個農民的臉上。昔日殘墻破屋舊貌換新顏,曾經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的“龍須溝”,如今變成了休閑小廣場。
近年來,南充順慶區順河鄉高標準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創新農業經營模式,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依靠現有發展基礎和發展優勢,進一步強化產業帶動、著力改善環境、夯實基層基礎,力促鄉風文明,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完善設施培育產業推動鄉村振興
順河鄉鹽井壩村距場鎮5公里,是該鄉偏遠村之一,經濟落后、交通閉塞,村民出行要走幾十公里的山間小路。如今,嶄新寬闊的水泥路四通八達,村民養魚、喂雞、種菜......這個省級貧困村用最樸實的方式,大步走在脫貧致富的大道上。
行走在鹽井壩村的鄉間小道上,站在村頭的一處高地俯瞰,一條寬敞的水泥村道穿村而過,旁邊魚塘四布。村子的另一頭,10個種植大棚依水而建,1000平方米的活動廣場依山而建。
“我們村上原來莫得路,出趟門很不方便。現在一路二水三養殖,路通了,水也通了,產業也發展起來了,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了。”村民何思遠告訴記者,由于當地自然條件惡劣,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為大力培育富民產業,該村建立脫貧奔康產業園,引進業主發展水產養魚,制訂了“水產+蔬菜園+跑山雞”的產業發展思路,并以水產養殖為龍頭,建立蔬菜大堋種植季節蔬菜,采取貧困村民入股、年終分紅的形式穩歩增收。村里現有魚塘150畝、蔬菜大棚10畝,跑山雞產業園100畝。同時,建成了水泥路9.9公里,產業道路0.95公里,入戶便道4公里。
鹽井壩村在順慶區并非個例。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順慶區已建立各類現代農業產業園203個,培育特色產業村31個,帶動10萬戶農戶參與現代農業產業。該區投資上億元,對搬罾、新復、大林等地道路交通、水利、村容村貌等基礎設施加強改造建設,建成通鄉公路76公里,通村公路680公里,改造農村危房317戶。全區農村面貌日新月異,群眾生活日漸富裕。
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帶來新風尚
鄉村的美麗“蝶變”,猶如一幅潑墨畫卷徐徐展開。9月26日清晨,記者來到順河鄉七溝村,寬闊平坦的村路兩側,桂花、芍藥等競相開放。窗明幾凈的農家院落,在綠樹花草的點綴下,顯得分外和諧、恬靜。道路整齊有序、村容干凈整潔、群眾安居樂業,真正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上午10時,鹽井壩村的活動廣場上,三五成群的村民正乘著習習涼風聊著家常。湊近了聽,大家討論的是誰家房前屋后干凈敞亮,誰家桂花樹十里飄香……
一名正在給花澆水的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村里所有路都修成了水泥路,徹底改變了過去“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的狀況,家家戶戶修建了新房,自覺栽花種草美化村院環境已經成為大家追求的一種生活新風尚。
近年來,七溝村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塑造群眾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改善貧困群眾住房條件,積極爭取市、鄉財政投入力度,把解決貧困戶住房問題放在脫貧攻堅首位,優先支持全鄉檔立卡貧困戶中無房戶、危房戶、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建設,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有安全住房。
爭當文明戶:村靚了,人美了
按照幸福美麗新村建設要求,在七溝村、鹽井壩村推進貧困村內其他非貧困群眾的住房改善,大力推進農村土坯房改造,引導有新建需求的農戶適度規模聚居,建成七溝新村聚居點1個,全面改善農民群眾居住條件。2018年,在全鄉擬脫貧貧困戶中完成危房改造12戶,其中新建住房12戶,確保2018年38戶預脫貧戶住房安全。
村里的環境美了,群眾的文明程度也得到了提升。“以前倒垃圾出門就倒,現在都自覺地把垃圾扔在垃圾桶里,家家戶戶美化院落環境,爭當文明戶。”村民楊桂芳說。
近年來,順河鄉把幸福美麗鄉村建設作為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發展能力的綜合載體,圍繞農村發展、農民脫貧增收核心目標,將新村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緊密結合,努力讓群眾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隨著一件件實事逐步推進,青山綠水間,點綴著一個個鄉村,鄉村里,一棟棟小樓林立,家門口打工的村民腰包越來越鼓、文化廣場上休閑的老人孩子笑容越來越多……美麗鄉村的打造,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