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旅游是旅游休閑度假的高級階段,是當今世界旅游消費的潮流。旅游十二要素中的“養”指的就是養生,這體現了對養生旅游的重視。數據顯示,中國亞健康人群已超過75%,而且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65歲及以上老人已超2億,這都成為養生旅游發展的重要動因與契機。
一個養生旅游項目,不論是養生旅游園區,還是區域(比如村、鎮、縣、市)養生旅游規劃,都必然包含養生旅游資源、養生旅游產品、養生旅游配套這一套養生旅游體系。
用于養生旅游開發的資源大致可以分為自然養生旅游資源和人文養生旅游資源。自然養生旅游資源,包括環境、空氣、水質、土質、景觀、中草藥資源、農業資源等。人文養生旅游資源包括文化養生、民族醫療體系、飲食資源、醫養資源等。
大部分的養生旅游項目都以優越的自然資源環境為依托,像森林中的負氧離子、富硒土地、弱堿性水等都是養生旅游項目的重要依托資源。農業資源的養生作用體現在“以動養生”,這是我國古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樸素的養生觀念。三國時的醫學家華陀認為:“動則谷氣易消,血脈流利,病不能生”。唐代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述:“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及強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運動故也”。農耕體驗,可讓人們體驗古老農耕文化,感受對天地的敬畏之情,由此修身養性,得到養生鍛煉。
中國的文化養生以特有的中醫藥養生觀、中華茶文化和太極文化為核心思想,從老子《道德經》到《莊子·內篇》,從《周易》到《呂氏春秋》,從《黃帝內經》到《千金要方》,從《神農本草經》到《茶經》,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養生文化體系,結合養生旅游目的地建設,最終達到養身養心、天人合一的全方位療養,這是我國養生旅游的獨特之處和可以形成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賣點。
比如回族的節食風俗、瑤族的藥浴等都是值得挖掘的民族養生文化,而端午節、重陽節、客家養生之道(客家藥膳、煲湯、客家操、民間體育運動等)都蘊含著極豐富的民俗養生文化;諸子百家的理論中都有養生文化流傳至今,比如老子的“無為”,莊子的“逍遙”等,佛家、道家不僅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養生心法。中醫更是博大精深,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修養身心的方法(比如五禽戲,比如孫思邈養生八法)、藥方、理療手段(針灸、艾灸、按摩),更是一種獨具魅力的文化,深入挖掘、創造性地利用中醫養生文化資源,不僅對國內養生愛好者產生巨大吸引力,更會引起國際養生旅游者的興趣。
農業養生是以農業作為依托,逐漸向旅游、文化、商業等多領域滲透,打造相關產業鏈。農業養生是以鄉村為載體,將香草種植業、香料加工業、葡萄種植釀造、文創產業、養生美容業與旅游業相結合,利用鄉村田野空間資源,吸引游客前來游覽、休閑、勞作、體驗、參與、放松精神的一種新型養生旅游形態。
養生旅游配套可以從兩個層面理解,一是生活配套,二是旅游休閑產品配套。當然,養生旅游園區與區域養生旅游的配套內容是有差別的。
生活配套,目的是為養生旅游者和養老養生居住者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務,主要包括居住配套,即地產和物業服務;生活服務,即環衛、安保等專業服務人員;生活設施,比如導引設施、環衛設施、停車場、銀行、醫院等。
旅游休閑產品配套是為了增強養生旅游產品對不同群體的吸引力,根據親子、商務、家庭、養老、體育賽事等不同主題、不同群體配備的不同旅游產品。因為一個養生旅游者帶來的,可能是有著不同旅游需求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