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鄉村,規劃先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注重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層層加碼,杜絕‘形象工程’。”這也為鄉村旅游發展指明了方向。
堅持城鄉融合、整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屆接著一屆干。依照“先謀劃再規劃后建設,先整體后局部,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有特色、有重點、有區別開展鄉村振興建設,做到空間布局優化,功能定位合理,配套設施完善,梯次銜接有序,實施落地可行。
推行村莊集中選址建房,合理規劃功能區域,統一通路、供水、供電、供氣、排污處理、垃圾收集、綠化亮化、三線下地等,提供公共服務,優化資源配置,節約土地。切實避免無序建設和重大浪費,整頓農村亂建亂搭亂拉亂涂亂貼現象,向村民推薦并免費提供建房設計圖紙,統一外墻風格、彰顯地域建筑風格。
在保證農業功能不變的前提下,在產業發展、主題項目、人口布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凈化美化、土地利用、生態保護、創意設計等方面進行綜合謀劃,精準施策,促進農業資源景區化,讓農民生活在景區,在景區里致富。推動田園變公園,充分挖掘田園風光,將田園景致按照園林藝術原理組織起來,突出不同的特點和風格,供游人休閑、觀賞、娛樂、體驗,把鄉村獨特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轉化為農民實實在在的經濟價值,讓農民實現沒有收獲也有收益的格局。
人才是關鍵 離鄉變返鄉
振興鄉村,關鍵在人。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流”,農村常住人口逐漸減少,很多村莊出現了“人走房空”現象,村莊空心化、農業人口老齡化、農村缺人才和留不住人的問題格外突出。推進鄉村人才振興,要千方百計發現人才、引進人才、留住人才、創造人才,讓更多人才參與鄉村振興,讓農民從中受益得利,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培養大批人才,并帶動農民素質整體提升。
鄉村旅游是“雙創”的大舞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引進了大批企業家和知識分子到鄉村發展,吸引了大批大學生和有志青年到鄉村創業創新,很多本地大學生也主動放棄在城里工作的機會,返回家鄉投身鄉村旅游發展。讓許多當年跳出農門的優秀學子從離巢拼搏到歸巢返鄉,回到農村成為了新型職業農民,大展身手。
鄉村旅游還帶動了農村本地人才的成長,培育出一大批懂農業、懂旅游、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旅游帶頭人。對農民來講,發展鄉村旅游影響和改變了思維方式和價值理念,改變了生活方式,樹立了發展意識、市場意識、合作意識、法制觀念,整體素質明顯提升。
文化是靈魂 農房變客房
振興鄉村,文化同行。著名學者錢穆說過:“中國文化是自始至終建筑在農業上面的。”鄉村振興重要的是鄉村文明的復興,發展鄉村旅游可以促進文化振興,保護傳承創新優秀鄉村文化。鄉村振興既要塑形,更要鑄魂,注重改善物質環境的硬件建設,更要著力提高人的素質,傳承鄉土文化。
大力弘揚孝老愛親、扶危濟困、誠實守信、鄰里守望等優秀傳統文化,采取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深入開展移風易俗行動,培育有地方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新鄉賢文化,發揮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引導農村樹立勤儉節約的文明新風。
發展鄉村旅游,可以將那些瀕臨消失的民俗文化、傳統建筑、農耕器具、民間技藝、手工制作、風俗禮儀、風土人情挖掘出來,保存下來,以活態化的方式進行傳承和創新,轉化成為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通過主題開發、節慶活動、文化展示、網絡營銷、互動體驗、創意創新等形式,既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又保護、傳承和復興了傳統文化,還強化了鄉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民宅是鄉土文化的集中展現,將農村閑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來,挖掘鄉間塵封的遺存,喚醒鄉村沉睡的資源,激活農村沉寂的風景,將閑置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讓閑置廢棄資源迸發新活力。通過建設一批精品民宿度假村,打造一批鄉村旅游度假基地,為住客提供豐富的田園生活體驗,增加產業鏈、價值鏈和附加值。同時,讓城市人在農村住下來后,把城市的文明和外來的優秀文化帶到農村去,推動鄉村的民風民俗,充實鄉村的文化生活,達到城鄉文明雙向互動,交融互通。
生態是優勢 人居變宜居
振興鄉村,生態優先。“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才能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保護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是進行鄉村旅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通過科學規劃、加強管理和有效治理,開發鄉村旅游有利于鄉村旅游參與者生態環保意識的提升,有利于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與保護,有利于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有利于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讓農村環境更加優美,空氣更加新鮮、水質更加潔凈、食品更加健康,才能吸引游客、留下游客,滿足游客在欣賞優美的田園風光、體驗鄉村民俗生活的過程中,走進自然、愛護自然、融入自然的情感需求,實現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推進鄉村生態振興,扎實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計劃,聚焦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處理、村容村貌整治、廁所革命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做到全覆蓋、無死角,給農民一個干凈整潔的生活環境。
大力推動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推進鄉村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有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