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模村,始建于唐、培育于宋、元、盛于明、清。歷史上因經濟活躍、民風純樸,而被譽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積淀深厚的文明古村。唐模位于黃山市徽州區潛口鎮境內,毗鄰歙縣棠越牌坊群。檀干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而居,村內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及“一村三翰林”之譽而聞名中外。
唐模最早是汪氏家族聚族而居的村落,其祖先汪華曾在唐朝被封為越國公,死后謚“忠烈王”。取名“唐模”據說是其后人為紀念唐朝對祖先的恩榮,按盛唐時的模式、風范、標準建立的村莊。
徽州古村的村頭一般是由老樹、河流等組成的“水口”景觀。潺潺流水預示著滾滾而來的財富,而蔥郁茂盛的樹林則象征著家族人丁的興旺。
唐模的村口除了樹林、溪流,還矗立著一座建于清代康熙年間的“沙堤亭”。此亭上下共三層,中空,上有回廊,飛檐翹角。從不同角度看,每個平面均為八角,又名“八角亭”。微風吹過,懸掛在亭角的鐵馬飛鈴叮當作響。亭子的旁邊屹立著一棵老樹,樹齡據稱已有400多年,只見老樹上有人們祈愿系上的許多隨風飄動的紅幡條,甚是好看。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這是《詩經·伐檀》中的詩句。坐落于唐模村口附近的“檀干園”就是取其意而命名的。“檀干園”建于清初,又稱“小西湖”。據介紹,該園是村中一位許氏富商為孝敬老母親投入巨資興建的。該園模擬杭州西湖景致,亭臺樓閣、水榭拱橋點綴其間,湖堤檀木茂密,湖面波光水影,遠眺山色空蒙,近賞美不勝收。流連園中,恍惚間仿佛漫步于江南園林,忘卻了這是位于皖南山村。眼前極具古典風韻的園林處處詩意盎然。
徽州一帶流傳有“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佳話。距村口不遠處,是一座四柱沖天的高大石坊,橫跨通往村中的小道,石坊上“同胞翰林”幾個大字格外醒目。這是為紀念清朝康熙年間該村許氏兄弟兩人考上進士、被皇帝欽點為翰林而建。由此可見當地文風之盛,這銘刻著當初萬千學子渴望實現的期盼,彰顯著曾經諸多人家孜孜以求的殊榮。
“水街”是唐模的一大特色。清澈的溪流穿村而過,小溪的兩岸并立著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有民居、祠堂、店鋪等,形成了夾溪對望的街道。溪流上的高陽橋頗有名氣,這是古徽州獨具特色的廊橋,建于明代,石質雙孔,橋面上建有五開間殿堂。沿街建有一座好幾十米長的避雨長廊,廊下臨河設有“美人靠”,只見三三兩兩的老人在此歇息聊天。隔不多遠,溪上就有小橋相連。讓人在不知不覺中進入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意境。
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代翰林、該村晚清時期的詩人許承堯所撰楹聯云:“喜桃露春濃,荷云夏凈,桂風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看紫霞西聳,飛布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山深人不覺,全村同在畫中居”。顯而易見,這是一個處處景美如畫的村落。
無疑,這是一個夢幻般的山村。富甲一方的家族、金榜題名的榮耀、緣定終身的傳說、桃園世界的神貌……這個不大的村落,似乎匯聚著成真的好夢、成全了燦爛的幻想。
“溪流無歲月,堤樹有春秋。”行走在唐模,依稀穿行在時空的記憶中,有種陶醉其中、迷離恍惚的感覺,仿佛悠然游蕩在遠離塵世的仙境里。唐模如詩,浪漫卻如此真切;唐模如夢,茫然卻并不遙遠;唐模如畫,絢麗卻又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