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國寺位于遼寧義縣,始建于遼開泰九年(1020年),是一座千年古剎。奉國寺的營建,正是在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后的第16年,宋遼雙方經過修生養息,都進入了一段安樂承平的歲月。特別遼國一方,在位的是掌權達50年之久的遼圣宗,他不僅將遼國帶入繁盛時期,更將佛教信仰推向高峰。在奉國寺營建7年后,一度中斷的房山云居寺刻經事業,也在遼圣宗的推動下重啟。
而今,義縣奉國寺這座宏偉的廟宇,除了山形水勢和遼闊的空間,遼代遺構就只有這座大雄殿了,其他建筑都是明清所建。梁思成于1944年編寫的《中國建筑史》中,盛贊其為“千年國寶、無上國寶、罕有的寶物。奉國寺蓋遼代佛殿最大者也”。
其實,最先注意到奉國寺之珍貴的是日本學者。伊東忠太、關野貞、竹島卓一、村田治郎、八木三郎等都對奉國寺進行過考察研究,主要成果為《滿洲義縣奉國寺大雄寶殿》和《遼金時代的建筑與佛像》。此二文分別對大雄殿的建筑年代、建筑平面、佛像、彩畫、建造尺度等做了初步的考證和實測,保存了84幅奉國寺的實物照片,留下了詳實的記錄。
可以說,現存的最了不起的三座遼代遺構為:一閣、一殿、一塔。分別是:薊縣獨樂寺觀音閣(984年),義縣奉國寺大殿(1020年)、應縣佛宮寺釋迦塔(1056年)。在三座遼構中,目前一般游客對另兩座了解比較多一些。而奉國寺大殿,無疑是其中最為神秘的。
奉國寺的大殿清涼幽暗。這是一座九開間大殿,單體建筑面積一千八百多平米。奉國寺大殿的等級是傳統佛教建筑中級別最高的。
已故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指出:唐代建筑可稱之為“豪勁”,而宋代建筑的特色為“醇和”,二者皆可視為中國建筑的最高水平。遼代建筑,從師承淵源上看,由于接納或征用了后晉工匠,算得上唐風的嫡傳。
遼代建筑不僅展示著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無窮魅力、還代表著中國建筑的最高技術水平,更因遼代在時間維度上與北宋同期,其建筑的藝術面貌上承唐代遺風,是研究唐宋建筑發展變化的關鍵環節。
殿內供奉過去七佛。是指在釋迦牟尼佛前成道的六位佛,加上釋迦摩尼佛,合稱“過期七佛”。他們分別是:毗盧尸佛、尸棄佛、毗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釋迦牟尼佛。
按照《義縣奉國寺紀略》和其他一些資料記載,中間的大佛為毗婆尸佛,但是這個說法尚待商榷。因為清末在編寫奉國寺紀略的時候,相關歷史信息已經缺失很多。歷史上,過去七佛信仰曾經非常興盛,而今人鮮有了解。以目前全國各地的作為佛教文物的七佛造像來看,排列方式有多種,但以七佛依次排列為主流。按照佛教對佛右繞禮拜的傳統,七佛應當從右向左排列。即最右邊為毗婆尸佛,最左邊為釋迦牟尼佛。這樣,在禮拜七佛的時候,可以按順序從右向左禮拜。如果按照中國傳統的昭穆制度排列,以毗婆尸佛居中,然后依次向兩側排列,大殿最西側也應是釋迦牟尼佛。但是如此排列七佛,按照先后順序禮佛的時候,朝拜者在大殿內的行動路線會交叉,從而引起混亂。
無論佛祖排列的順序如何,過去七佛更多是作為一個完整的群像展現給世人。過去七佛,記載于佛教最古老的經典當中,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共同崇拜的對象,具有崇高的地位。
在佛教歷史上,過去七佛的出現,開啟了從一佛(釋迦牟尼佛)到千佛、萬佛的信仰,反映了佛教由小乘向大乘發展的趨勢。在佛教的教理中,所有佛的容貌是一樣的,因為,一切佛即是一佛。同理,過去七佛象征著一切諸佛。
大殿最西側的釋迦牟尼佛,臉頰稍稍右偏,右手的與愿印恰如延請之姿,他召喚的就是未來佛——彌勒佛。在義縣北郊七公里外萬佛堂交腳而坐的彌勒與奉國寺的七佛,屬于同一個完整的敘事。
古碑之間回望七佛。這些已經進入涅槃的大覺悟者們,他們曾期待的都實現了嗎,他們想告訴我們的,我們聽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