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傳統農業縣如何實現鄉村振興?怎樣才能找準鄉村振興的“鑰匙”?山東省慶云縣結合當地實際,從推進三產融合到農業產業現代化,從基層黨組織建設到人才支撐體系打造,搭起了鄉村振興建設的“四梁八柱”,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慶云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
三產融合孕育鄉村振興新動能
慶云縣尚堂鎮曾經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北方小鎮,以石斛種植為特色,于去年8月成功入選全國特色小鎮,從而名噪全國。
走進該鎮沃森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鐵皮石斛生產基地,只見技術員張敏慧穿著白大褂正在組培室里忙活著。“這是剛繁育的一批新苗,要把它放到培養器里進行種苗培養。”張敏慧一邊說,一邊熟練地操作,不一會兒,幾十個培養器皿里都“種”上了石斛苗。
從育苗、種植到深加工,再到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建設,沃森科技將一棵小小的鐵皮石斛“吃干榨凈”,形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成為三產融合發展的典范。
慶云縣緊抓土地規模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農產品深加工三條主線,推動種養加一體、產供銷銜接、農工貿融合。“尤其是借助國家級石斛特色小鎮、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打造中草藥組培、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融合發展新業態,積極創建農業新六產示范縣。”慶云縣縣長孫洪昌說。
慶云還高標準規劃建設農業生態保護區,積極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發展,推動農業規模化經營,生產高質量農產品,打造名優產品品牌及區域公用品牌,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目前,全縣已發展規模以上農業園區20余家,兩家企業被評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培育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800余家,注冊家庭農場272家,開發各類農業類旅游商品120多種。
頭雁效應使鄉村振興有了主心骨
65歲的慶云縣于店村村民于洪生剛從合作社領來工資,他對記者說:“現在土地流轉給村里的鑫惠土地股份合作社,不光能在合作社打工掙錢,每年還有土地分紅,生活越來越有奔頭了。”鑫惠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于店村黨支部領辦創辦的。
農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在推進鄉村振興中,慶云縣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領頭雁作用,探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鼓勵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養殖、農村電商等項目,帶動農戶增收致富,壯大村集體經濟。”慶云縣委書記王曉東說,“我們選優配強支部班子,引導基層黨支部抓住鄉村振興的有利機遇,領辦創辦合作社,推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邊角經濟,因村施策規劃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該縣381個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531個,覆蓋群眾10萬余人。
慶云鎮王知縣村黨員王懷弟創辦的慶云盈通孔雀養殖專業合作社,采取孵化、養殖、加工、銷售、觀光于一體的產業發展模式,與農戶簽訂孔雀養殖協議,技術員定期入戶服務,帶動周邊7個村莊、50個貧困戶,每戶每年至少增收8000元。
人才回流為鄉村振興注入新血液
這些天,慶云縣黃道口村的王海港有點忙,來自外地的花卉訂單和觀賞購花的市民越來越多。他找了兩名工人,幫忙打理花卉。40歲的王海港,過去一直在北京從事菊花種植銷售生意。2017年春節,他返鄉探親時恰巧趕上慶云召開返鄉創業懇談會,家鄉對游子的召喚、生產生活條件的日趨完善,讓他決定返鄉創業。在當地政府幫助下,王海港租了5個閑置蔬菜大棚用來育苗,又在附近村流轉了10畝土地,當年4月培育菊花幼苗2萬株,8月份就順利賣出了第一批菊花。
像王海港一樣,東辛店鎮青年謝俊軍返鄉建起東銳果蔬科技有限公司,帶動周邊30余人就業;崔口鎮養豬達人黃平貴建起陶朱公家庭農場,農場入選省級示范家庭農場名單;嚴務鄉王俊東把600余畝低洼鹽堿地改造成生態池塘……
慶云縣充分發揮返鄉創業試點縣國家級平臺載體作用,加大在人才、項目、資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吸引外出人才返鄉就業創業,解決農村農業發展的人才制約問題;實施“一攬子”扶助鄉村創業計劃,特別是對大學生從事現代農業就業和林下經濟創業的,最高給予50萬元的經濟補助;實施“慶云英才計劃”,獲評者連續3年每年將獲得1萬元生活補助。慶云還選派33名領導干部,充實到鄉村第一書記隊伍,聘請了高校和科研院所10名專家教授擔任慶云縣政府農業顧問,選聘7名科技副鎮長到鄉鎮任職,為農業發展獻計獻策,全力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