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縣的莫干山下,匯集著大量名聲在外的民宿。這里是中國的四大避暑勝地之一,清末時期,一些外國傳教士紛紛居住于此,在山上建別墅、筑教堂,莫干山因此而淪為“洋人”的天堂。
到了民國,蔣介石、杜月笙等政商要員,名流富紳們,也在山頂建造了自己的避暑別墅,從而為莫干山贏得了巨大的名人效應。
坐落于庾村的“白云山館”,正是那個時期遺留下來的產物。它的面積有1400㎡,原先是蔣介石的拜把兄弟黃郛,在政壇失意后隱居于庾村,為振興鄉村而建造的一個蠶種場。
建筑本身在經歷了80年的歷史沉浮后,早已變得破敗不堪,日漸衰頹......但是2015年的時候,兩位同濟大學的年輕人慧眼識珠,邀請了他們的師哥——建筑師水雁飛改造成民宿后,硬是將它走向衰亡的命運,給生生地扭轉了回來。
在莫干山的茫茫蒼翠里,這套建筑因為極簡而有張力的設計風格,以及背后依托的深厚的人文底蘊,所以在千姿百態的民宿群中,彰顯出了別具一格的面貌。
新建民宿的原址,就是蠶種場的一塊生活區域。除了一組破破爛爛的老房子以外,那里的風景也不怎么迷人。放眼望去,一棵老梧桐樹,一棵老香樟樹,還有參差錯落的農戶散落于此,就沒有什么更好的看頭了。
民宿的墻面部分,原來是用夯土砌成的,建筑師特意將它保留下來,同時又用涂料把它刷成了江南傳統民居的暖白色。在綠色植物的重重包圍下,清清爽爽的白墻儼然成了最好的布景,令人看起來賞心悅目,浮躁的心情也不由得沉靜下來。
這座民宿有兩個入口,一個是對外開放的咖啡廳,位于房子的西北角,可以方便入住客人和鎮上的居民在這里享用咖啡,或者與朋友會面閑聊。另一個是對內而設的門廳,作為給客人登記入住之用。這樣一來,客人們的流線得以分開,住店的客人也不會因此被打擾??Х葟d朝向內院的地方,特意設計了一個坡屋頂的涼棚。
到了夏天,院外老香樟樹枝繁葉茂,形成一個巨大的頂蓋伸進院里,時時刻刻都能讓客人享受到難得的愜意與清爽。
內院墻則做成透光的格柵,從草地邊緣生長的植物,會慢慢攀爬上來,塑造出一道清新雅致的風景線。
民宿的另一個入口位于房子的西側,穿過一條窄窄的甬道,再推開一扇小門,就來到了一個挑高的大廳。整個大廳寬敞明亮,不經意地抬起頭來,就能從兩面巨幅玻璃高窗中,欣賞到外面的靈動的山景和樹木。
這樣的設計不僅給人一種邂逅驚喜的感覺,而且無形中拉近了人、空間與自然的距離。特別是夏日炎炎的時候,把西側的大窗完全打開,清爽的微風就順勢吹進來,斑駁的樹影灑落在地面。拋下所有的煩惱憂愁,坐在大廳沙發上,感受著迎面吹來的微風,撲入眼中的綠意,肆意享受這醉人的慢時光,別提有多舒服了!
直到設計完成后,建筑團隊又收獲了一個意外的驚喜:因為他們發現民宿里的9扇窗戶,居然都對這棵香樟古樹做了巧妙的取景。這些窗戶位置不同,形狀各異,就連大小也各有差別,但是無一例外地都將香樟樹的動態美,完美地納入到靜態的“取景框”中,給人帶來一種難以置信的感覺。
民宿一共有15個房間,除了一套雙人房外,其余的14間都面向南面開設,讓客人盡可能地獲得冬暖夏涼的居住體驗。15個房間房型不同,景色各異,窗戶式樣也根據室外不同的景致,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形式。住在這里,無論是墻外的綠樹青山,還是后院的水池涼棚,都會被毫無遮擋地納入視野,給人一種回歸鄉野的暢快與滿足。此外,每個房間的家具和擺設,也在無形中引導你把目光聚焦到窗外的景致上,并可以根據窗戶位置的高低,將自己調整到最舒服的姿態。
庭院里的廊棚和水池,是客人們帶著孩子過來玩水嬉戲、消暑納涼的好去處。廊棚的位置開得特別低,一方面可以阻隔一部分太陽光,另一方面也搭配著低矮的躺椅,示意客人躺下來,享受度假般的放松感。整個建筑的另一大亮點,就是依靠光線來暗示你的行走動線。
比如:西側廊道裝了一整面磨砂玻璃,雖然透光,但是外面的景色仿佛瞬間模糊了,它的目的就是引導你不要注意窗外,而是一直往前走。
樓梯上方透進來的天光,也會吸引你的視線,讓你對前方產生一探究竟的興趣。民宿的全景餐廳位于三樓,墻面部分基本上用黑色調進行處理,但是木質桌椅、斜面吊頂,以及大面積的玻璃窗,都恰到好處地平衡了黑色調帶來的冷硬感。人們坐下來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地被窗外的濃濃綠意所吸引,從而在一邊享受著美食美景的過程中,一邊獲得靜謐、悠閑的心靈體驗。
這座高顏值民宿風景秀美,環境清幽,來到這里,你可以體驗“烏托邦”式的鄉野生活,也可以隨時隨地感受清新文藝的味道......城市里的生活總是匆匆忙忙,偶爾給心靈來一場短期旅行,放下手機,陪陪家人,相信你一定會有不少全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