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主要
體現為儒釋道互補,
儒家表征禮序,
釋道表現情趣。
建筑也不例外,
無論宮廷抑或民宅,
或多或少都體現出這種文化觀。
中國式居住的典型結構:
院——宅——園,
院和宅體現著儒家文化,
即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
園則體現著釋道文化,
即人與自我、人與自然的關系。
縱向為進,橫向為跨,
受等級和財力制約,
規模鋪排也便不同。
一般而言,園多置于宅后或兩側,
亭臺樓榭,名石花木,
為主人寄情山水涵詠志趣的所在。
院作為宅前天井,
乃儀式感的序幕,
多空曠或置少量盆景,
如果僅有一院,就隨意的多,
水缸,水井、亭臺、藤架、喬木灌木,
均可按主人興趣擺弄。
王公權貴,富商巨賈,
往往花費巨資造園,
但平民百姓,
可以沒有園,但必須有院,
這時,園融入進院里,或者叫庭院。
在中國,除了宮廷,
文人尤其喜愛造園。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文人式的山水隱居情懷,
將環境變為心境,
即使身處陋室,亦可體會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中國建筑是以院落為核心,
構建起生活的詩意空間,
處處體現著文化內在,
門第的規格彰顯著儒家的禮序,
亭臺樓榭生長著道家的自然,
小橋流水游魚透露著禪機,
院落建筑的成型、發揚及延續,
這本身就極富詩意。
由古至今,中國人的骨血中
都流淌著對于土地、
院落的深深眷戀。
院和園,就是中國人的存在之家。
夜雨芭蕉,曉風楊柳,
移竹當窗,分梨為院;
靜擾一榻琴書,動涵半輪秋水,
清氣覺來幾席,凡塵頓遠襟懷,
已成中國人的獨立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