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鄉村振興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也成為全社會熱議的話題。一提到鄉村振興,一提到休閑農業發展,很多人都會提到“逆城市化”。包括很多學者都認為,中國的“逆城市化”浪潮已經來臨,這股力量將會直接推動中國鄉村振興的歷程。
在我們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當下,中國的“逆城市化”真的來臨了嗎?未來真的會出現“有錢人住在農村,窮人住市中心”的景象嗎?
事實上,放到全球看,“逆城市化”都是一個偽命題。當下過度提“逆城市化”,不僅沒有實質意義,還會對鄉村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
1、“逆城市化”只是城市化的升級版
上世界70年代,歐美一些大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隨著交通擁擠、種族犯罪增長、污染嚴重等問題日漸突出,一些城市人口開始遷往郊區或農村居住,以人口集中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發生逆轉。
到1976年,美國地理學家波恩提出了“逆城市化”的概念。這個概念迅速風靡學界。
但也有不少學者對此表示懷疑,有人做出統計:美國大都市人口占美國總人口的比重,1970年是68.6%,1980年是74.8%,1990年是79.7%,占比持續穩定增加。另一組數據是,非都市區人口的增速,一直低于都市區人口的增速,“逆城市化”結論不攻自破。
事實上,美國、英國的確發生過城市人口減少的現象。但這些城市人口變化更多是由于產業結構調整所導致。比如底特律汽車產業的沒落,導致城市人口減少。這和現在我國東北地區人口減少一個道理,但和“逆城市化”沒有半毛錢關系。
其次,市中心人口的外溢,并非是回到了農村,而是到了城市郊區。隨著郊區人口的增加,這些地方圍繞著大都市又開始形成中小城市,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衛星城”。可見所謂的“逆城市化”只是都市人口空間布局的優化,也就是城市化的升級版。
2、城市化嚴重的日本,同樣沒有“逆城市化”
如果說西方城市發展和亞洲不同,那么我們再來看看亞洲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日本。
事實是,就算在經濟泡沫時期,日本不僅沒有出現太多城市人口外流的情況,反而越來越多的小城鎮、農村居民不斷涌入以東京、大阪、福岡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
另一個怪相是,西方城市發展到一定程度,老城區會衰落,人口和資源會流向其他地區。但日本恰恰相反,城市越悠久,老城區反而越發達,現在很多著名的商業區,在古代就是成熟集市。
當然,隨著日本很多鄉村的沒落,以及大城市的擁擠,日本政府也出臺過很多促進鄉村發展的政策,包括鼓勵老年人去農村養老,包括鼓勵外國人到農村就業等等,但效果始終并不明顯。
至今為止,人口向大都市圈流動,在日本依然是一種趨勢。
3、逃離北上廣,但也沒有去農村
近年來大量城里人熱衷到鄉村度假甚至“置業”,也有不少都市白領在高壓力下喊出“逃離北上廣”,于是有人大呼,中國的“逆城市化”大幕已經開啟!
是不是真的開啟,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這些人到鄉村的目的是什么?
是討厭城市生活,要逃離北上廣,回到沒有套路的鄉村去生活嗎?顯然不是。
不信?我們去沿海最發達地區的鄉村看看,即便在各種配套最好的度假區,周一到周五有幾個人?再去那些郊區的旅游地產盤看看,空置率又有多少?
所以,當下中國的“鄉村熱”,壓根不是什么所謂的“逆城市化”,而是“生態大移民”。是為了追求城市生活之外的另一種生活方式,而選擇到鄉村去進行體驗。充其量,是把鄉村當作“第二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