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猗園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區南翔鎮,始建于明嘉靖年間,原名“猗園”,取自《詩經》中“綠竹猗猗”一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更名“古猗園”。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之一。
古漪園初由河南通判閔士籍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年)。后由嘉定竹刻家朱三松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營造。歷史上園林多次易主,屢遭破壞,民國35年,里人募款700萬元,重建南廳、白鶴亭、書畫舫。民國36年,新建微音閣。
園林正門向南朝向滬宜公路,西近南翔老街、云翔寺,北聯滬嘉公路,占地面積130余畝。其中包括猗園、花香仙苑、曲溪鶴影、幽篁煙月四大景區,內有逸野堂、戲鵝池、青清園、南翔壁等著名景點。
古猗園的園藝布局,從明代起就以戲鵝池為中心,后經清代至建國后的歷次修復和拓擴,都注重挖河理水,以水為主相映園景。古猗園的水,與外隔絕,但在百畝之園中,有千米距長的溪流。以方池和狹長形的水面形態,多彎曲折,而有源遠流長之感。猗園向東擴建的三十余畝風景區,亦鑿池引水,建亭架橋,池中設島,曲徑通幽,使新老景區之間水體布局,納入明代江宏《游猗園》詩:“煙花霧植古槎橋,涌出珠宮倚碧霄。風度猗園竹影靜,水依殿靄石幢高”的意境,成為上海園林水光山色之最。
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古猗園的園林布局設計以及疊山、蒔花也均出自明代嘉定著名竹刻、盆景藝人朱三松之手。在古猗園的屋前宅后、石旁路邊、臨水駁岸以及粉墻邊角等處常常點綴三五叢竹,與建筑、道路、假山、花木相映成趣,猗猗翠竹或挺拔端莊、或婀娜多姿、或夾道相擁,體現了園主高雅脫俗的審美趨向和追求優閑、隱逸的生活情趣。
古猗園的亭臺樓閣以明代建筑為主,亭臺樓閣,建筑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江南園林建筑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鏤空,各種斗拱、飛檐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具有明代園林建筑藝術風格。
《猗園》記:“據一園之形勝者,莫如山”。山,指園內竹枝山,它體現了竹葉青山,竹山青青,綠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綠、素雅、清秀之姿,給人以淡雅秀美之情,使古猗園的園名與園景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