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泉村(Bamboospringvillage)位于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銅井鎮,由明朝末年河南巡撫高名衡的堂兄弟高名寔遷此地隱居建成,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
竹泉村背倚玉皇山,中有石龍山,左有鳳凰嶺,右有香山河,前有千頃良田。因村中有一清泉,泉邊多竹,得名竹泉村。竹泉村的竹林、泉水、古村落的自然形態和各種民俗項目的展示保護是當下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的典范。
竹泉古村,因竹而有韻味,因水而有靈氣。居高氏族譜記載,遷居竹泉村的高氏始祖名叫高名寔,是明末河南巡撫高名衡的堂兄弟。他遷居這里時,村名叫“泉上莊”。明末兵部右侍郎高名衡也曾在泉上莊建茅舍、植紅梅暫避紅塵;也曾在竹林內仿效王羲之曲水流觴、宴飲親朋好友。這座仿明清建筑群“梅緣”,就是在高名衡茅舍舊址上新建的一組休閑居住庭院廳堂。萬綠叢中,幾株紅梅,幽境更幽。茅舍群中,幾間瓦舍,大俗大雅。遠道而來,與梅相逢,正是緣分。“今世有緣梅做伴,他生無悔竹為鄰。”“竹旁有興調琴軫,溪上忘機棄釣竿。”在這里住上一宿,一定樂不思歸。
鳳凰迎賓區,因為鳳凰曾經在前邊的梧桐樹上落過,也因為皇姑曾經從此進村,所以有了這個文雅的名字。中國史籍《尚書》就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的記載。登臨鳳凰閣,遠眺群山,會見到層巒疊嶂的沂蒙山風光;俯首村落,會見到若隱若現的竹林茅舍;靜下心來,還會聽到潺潺流水聲和鳴禽唱和聲。三級瀑布自鳳凰閣飛流跌落,寓意鳳凰三點頭笑迎賓客。鳳凰閣上有一副對聯寫道:“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這是晉代大隱士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兩句話。登閣盡收眼底的美景、四望游目騁懷的愉悅、擺脫紅塵羈絆的灑脫自在,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千百年來,人們憧憬著人人自耕自食,真誠相處,無競逐,無欺詐,無戰爭,甚至無君無臣的大同社會。因此有了《桃花源記》、《枕中記》、《鏡花緣》等理想化的樂園。
“世外桃源”是一個人間生活理想境界的代名詞。千百年來,完美主義者無不苦苦追尋、刻意營造自己想象中的“世外桃源”。現實是不能選擇的,也是不可逃避的。但是,心境是可以自主的。儒家教我們承擔重任,道家讓我們舉重若輕。擔當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職責,超越是我們的一個生命境界。“大靜是鬧中取靜,真閑為忙里偷閑”。
這里,泉依山出,竹因泉生,村民繞泉而居,砌石為房,竹林隱茅舍,家家臨清流,是中國北方難得一見的桃花源式的村落。目前這里的主要景點有:浮島酒吧、沂蒙十八坊等。水街兩邊,店鋪林立;作坊之內,原始制作依存。
竹泉村,充滿著一片情味獨特的天地,它樸素、自然、真淳,是現實中的“桃花源”。正如“竹泉坊”坊聯所寫:“夢里說夢,筆端幾度桃源夢;天內尋天,泉上一壺竹洞天。”桃花源就在這里,這里就是福地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