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便在中國得到空前的發展。隨之而來的佛教文化,幾乎對我國所有的傳統文化藝術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中也包括園林藝術。佛經中描繪的西方極樂世界有七重林、七寶池、八功德水。池中蓮花大如車,天上飄落許多曼陀羅花,色彩繽紛的奇妙之鳥,發出婉轉優雅的鳴聲。佛畫中的極樂世界也是重樓華宇、回廊殿閣、虹橋碧波,廊外有山林美景,天上有吉祥天等等。這些美麗的景象,都為之后我國園林建造風格提供了超越性的美學思想藍本。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佛教認為,世間萬物皆在六道輪回之中,六道之中眾生乃至一草一木一石一砂礫,皆有佛性。園林的建筑風格乃至一草一木的姿態、造型、擺設,越是相互融合,越是展現世間萬物的佛性本質,也越能體現佛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就是在有限的空間環境中,融入自然山水、植物、建筑、道路以及文學等因素,從而達到極高的藝術境界,讓自然與人融為一體,達到天人合一的禪境。因此,古典園林中所謂的“雖由人做,宛自天開”或“妙造自然”,都與佛教思想具有相通相融之處。
在魏晉時期,佛教逐步漢化,佛教寺廟也開始大量興建。這個時候,有很多人“舍宅為寺、舍宮為寺”,將自己的豪宅與山水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建造出許多寺觀園林。城市佛寺也不甘示弱,逐漸演變為合院建筑組群與山樹園池相結合的模式,郊野的寺觀園林大多選址在風景比較好的地段。同時,有些僧人本身就是造園家,如東晉高僧慧遠。

慧遠在廬山建造了東林禪寺。東林寺位于長江南岸,廬山西北麓,南面正對廬山香爐、天地諸峰,北依分水嶺及上方塔,西北有香谷,東南有五龍潭,地勢雄偉。整個東林禪寺依山就勢而建。山不甚高,為廬山之外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古木蔥蘢,梵音繚繞,人間凈境,秀挹廬山。寺前明堂開闊,香爐峰呈趨拜之勢,千年紫煙不斷,虎溪具眷戀之情,萬載常流。唐代書法家柳公權曾寫下“流泉匝寺”四個大字,盛贊此寺之妙。寺內建筑恢弘,布局合理,避陰抱陽,松竹密植,石徑苔合。徜徉其中,莫不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透出世外桃源、人間凈土之神韻。該寺的建造正是佛教“圓融清寂”美學思想的最佳體現。透過世間自然之物的相互和諧搭配,各展其自身清寂本根,將“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美學境地發展到極致。
佛教以欣賞和肯定世間萬物之間和諧相處、圓滿融通為審美標準。認為園林中各建筑景物的擺放關系,會直接影響到人們內心的佛性。佛教精神的美學價值表現為徹悟事物原本的面目。正如弘一禪師所說的“花枝春滿,天心月圓”。佛教這種審美觀,與中國古典園林建造在藝術境界追求上“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相契合。古典園林的建造也總是盡可能地親近并融于大自然,避免生硬的斧鑿痕跡,追求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通過精心創造出這種渾然天成的美,來帶給人們平和、寂靜的心境,這便是中國古典園林的基本設計原則。
《紅樓夢》中為迎接元春回家省親,賈政為其建造了大觀園。大觀園中雖景色各異,卻無不體現出萬物之間的和諧。很多學者分析,大觀園的建造多處體現了佛教萬物和諧、渾然天成的思想。第十七回中講到,“轉到山懷中,隱隱露出一帶黃泥墻,墻上皆用稻莖掩護。有幾百枝杏花,如噴火蒸霞一般。里面數楹茅屋,外面卻是桑、榆、槿、柘各色樹稚新條,隨其曲折,編就兩溜青籬。籬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轆轤之屬;下面分畦列畝,佳蔬菜花,一望無際。”后讓寶玉在此題詞,提名為“稻香村”,還有那“佳木蔥蘢,奇花爛漫,一帶清流,從花木深處泄于石隙之下。再進數步,漸向北邊,平坦寬豁,兩邊飛樓插空,雕甍繡檻,皆隱于山坳樹杪之間……”這一“沁芳”之景與“稻香村”雖然有人力穿鑿,卻是入目動心。第三十八回中寫道:“原來這藕香榭蓋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回廊,也是跨水接峰,后面又有曲折橋。”史湘云作詩道:“芙蓉影破歸蘭漿,菱藕香深榭竹橋”。此景配此詩,更顯一派和諧之景。《釋名》云:“榭者,借也。借景而成景。”有人說藕香榭是賈府四小姐惜春的住處所在,想必這里的情景很能給其主人一種靜坐禪思之感。其主人最后也皈依了佛門。
佛教講究“緣起論”,認為世間萬物“因緣而生,因緣而滅”,即世間萬物的生滅都是有條件的,或互為因果、相互依存的,“有此固有彼,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我們看到或感受到的宇宙萬物皆是因緣和合而生。世間萬物即為一體,但是,個體又各居其位,花草皆有情,眾生皆平等。佛教這種“緣起論”也是中國古代園林建造生態觀的哲學基礎之一。

杭州西湖十景出現在南宋,其中三潭印月是西湖十景之一。據說,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爐的三只腳。又因香爐灰倒翻在西湖,從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三潭印月又由網開亭、閑放臺、我心相印、曲橋等景點組成。其中的“我心相印”是佛教禪語。讀者切不要以為是情侶間兩心相印的意思,原來的意思為“不須言,彼此會意”。也即通常所說的“心心相印”之意。亭前有石欄,憑欄瞭望,湖中三石塔亭亭玉立在眼前,廣闊的湖面與遠近景色也歷歷在目。正是“有此固有彼,此生故彼生”啊!
魯迅先生曾說:“釋迦牟尼佛真是大哲,我平常對人生有許多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啟示了,真是大哲。”中國古典園林的建造,也正是在這種大智慧的指導下有了更好的發展,將佛教思想中對于美的表達融入中國園林設計之中,使人們在園林之中體悟佛性,體悟生死輪回的道理。將園林擺設搭配得平和、圓融、清寂、質樸。試問,生活在如此美的佛境園林中,誰又不會受到感染,逐漸與佛性越發接近呢?
文章來源:中國民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