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原名五峰山。遠古時,這里終年驕陽似火,酷熱難當,像一座燃燒的火爐。
文殊菩薩來此演教后,深感萬民之苦,便下決心旁引東海之水,施法除災,造福一方。一天,文殊搖身變成個化緣的老僧人,手托缽盂,騎著綠毛獅子直奔東海。
見了東海龍王,文殊言辭懇切地說:“早聞龍王爺寬懷大度,樂善好施,今日貧僧欲求借一寶,可否?”老龍王被夸得眉開眼笑,慷慨地把大手一揮:“東海龍宮里奇珍無數(shù),異寶萬千,你要是喜歡只管挑兩件走好了。”
文殊隨老龍王遍覽了宮內(nèi)所有珍寶,也未挑出一件如意的,就故作失望地問:“龍宮里再無其他的寶貝啦?”
“有,還有一件。”老龍王把文殊引至宮外,一指檐下的巨石說,“此石叫歇龍石,我的五個兒子每次布雨出巡回來,總要躺上歇息片刻。可消暑汗,解疲乏……”
文殊立刻笑逐顏開,高唱佛號道:“阿彌陀佛,貧僧就選中它了。”
“哎呀,這可不行。”老龍王把頭搖得像貨郎鼓,“我的兒子們決不會答應。”
文殊伴裝惱怒地說:“沒想到龍王爺會這般吝嗇,剛才還滿口答應,現(xiàn)在卻出爾反爾……”
老龍王被噎得語塞,暗想,此石奇重無比,量這老和尚也沒本事搬走,我且應承他,免得日后落下笑柄。老龍王于是大方地說:“既然這樣,就送與你吧。”
文殊早等著這句話,他快步踱到歇龍石前,雙手合十,口中念念作聲,然后用手指在石上輕輕一點,那石頭竟像著了魔似的越變越小,直至縮成拳頭般個頭,被文殊塞進袍袖里。老龍王見狀,方知眼前的和尚法力無邊,心中追悔莫及。
文殊收走歇龍石,謝過老龍王,駕祥云回到五峰山。說來神奇,那巨石剛一著地,整個五峰山霎時變得清涼起來,地下涌出許多甘冽的泉水,山間開出大片鮮艷的野花,頃刻山清水秀,氣候爽人。從此,人們便把五峰山叫做清涼山,歇龍石改稱清涼石。
老龍王的五個兒子外出云游回宮,得知歇龍石已被化緣的老和尚騙走,死活不答應。盛怒之下,五個龍兄弟騰云駕霧尋蹤追到五峰山,尋石不著,便大發(fā)雷霆,一陣興風作浪,狂挖亂翻,竟把五峰山的山頂削平,變成了五座平臺。從山尖滾落的碎石堆積在半山腰,高低參差,棱角分明,被后人稱為“龍翻石”。
五條龍尋到清涼寺,見文殊菩薩正打坐修禪,就怒氣沖沖地問:“老頭兒,你知道歇龍石藏在何處嗎?”文殊抬手指著一處叫北門巖的山谷。五條龍信以為真,愣頭愣腦地沖了進去,立身未穩(wěn),就聽“轟隆”一聲巨響,兩旁的山崖緊緊閉合,將五個龍兄弟永遠困在了里面。五條龍被文殊降伏后,各守住一座臺頂。因它們是水龍,所以五臺山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
那塊清涼石一直躺在五臺山清涼寺內(nèi),供游人觀賞,石面上的經(jīng)文隱約可辨,玄妙莫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