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霞圃,中國南方古典園林藝術的又一代表,一般認為是南宋時期修建的秋霞圃同時也是是上海五大園林之一,并以其布局精致、環境幽雅,小巧玲瓏的特點而受到廣大游客喜愛。而其建筑風格中的“小中見大”、曲折有致特點吸引了廣大建筑學家們研究。
秋霞圃是中國江南著名的古典園林,位于上海嘉定區嘉定鎮東大街,東鄰秋霞公寓,西毗陸儼少藝術院,南連東大街,北依啟良路。秋霞圃是一座具有獨特風格的明代園林,由三座私家園林明代龔氏園、沈氏園、金氏園和邑廟(城隍廟)合并而成,全園面積45.36畝。該園分為四個景區:桃花潭景區(原龔氏園)、凝霞閣景區(原沈氏園)、清鏡塘景區(原金氏園)及邑廟景區。秋霞圃布局精致、環境幽雅,小巧玲瓏,景物與色彩的變化都不大,好像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秋意,讓人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遐想。
秋霞圃與松江醉白池、上海豫園、嘉定古漪園、青浦曲水園并稱為上海五大古典園林,園內建筑大多建于明代,而邑廟則可以上溯至宋代,如果按其中的邑廟部分的始建時間推算,可稱為五大園林中最古老的園林。
縱覽秋霞圃,景物與色彩的變化都不大,好象籠罩著一層淡淡的秋意,充滿著詩情畫意的遐想。全園布局緊湊,以工巧取勝,有亭臺樓閣,華池曲徑,茂林修竹,低欄板橋,斷岸滴泉,假山奇洞。
園內有園,景外有景,山具丘壑之美,水攬幽邃之勝,咫尺山林,再現天地,故有“城市山林”美譽。是明代園林佳作,江南古典園林精品。邑廟景區的城隍廟大殿是上海民俗文化博覽中心,內設“上海風土習俗寫真”陳列室。
秋霞圃以清水池塘為中心,石山環繞,古木參天,造園藝術獨特。主體部分桃花潭景區的池上草堂,有“一堂靜對移時久,勝似西湖十里長”的贊譽。堂南的一副對聯:“池上春光早,麗日遲遲,天朗氣清,惠風和暢。草堂霜氣晴,秋風颯颯,水流花放,疏雨相過?!贝寺搶⑶锵计源呵飪杉揪吧枥L的淋漓盡致。
總覽造園歷史,始于明正德、嘉靖年間(公元1506-1522年),園內舊有“松風嶺”、“駕語堤”、“寒香室”等十景,后添“即山亭”、“迎霞閣”、“碧光亭”、“池上草堂”、“醉月軒”、“花神殿”、“有物皆春”等景觀。園以山取勝,池水環繞,不過8畝天地,曲折回旋,反覺幽深。明代書畫家董其昌曾題額:“十畝之間”,是頗悟造園的美學意境的。
秋霞圃中心有一大池名“桃花潭”。西部是池上草堂,“舟而不游軒”建于池南一灣中,原都是飲茶、奔棋和垂釣、觀魚的地方。池西北矗立一座黃石假山,臨池映照水中,更顯洞塹幽深,曲折盤道彎環,逶迤漂移不定,引人入勝。立在旱船頭上觀景,山光潭影,一片詩情畫意。
黃石假山上的“即山亭”為一舊景,登臨可盡覽園景,也可眺望遠處城堞,故前人有“陌上女郎連抉出,即山亭子探春來”句。山后有“近綠軒”,山前水上有“撲水亭”,都是登臨佳處。站亭中望水面波光粼粼、清澈見底,湖中游魚來回穿梭于湖石之間。湖石形狀各異,有的像鰲頭、有的像鷹嘴、有的近似駱駝、有的狀如老牛,皆維妙維肖,妙趣橫生。
桃花潭之北有一別致的古典建筑“碧梧軒”,為園中主廳、會客之所,俗稱四面廳。廳前有月臺,臺左右有兩棵百年歷史的盤槐,枝椏虬屈,形似龍爪。廳正中高懸“靜歡自在”、“山光潭影”二匾。兩壁和屏門上掛有名家書畫。后廳有小院,置假山桂樹。廳東有幽雅的“枕流漱石軒”,建于清鏡塘上。繞到池東,過三曲橋沿山防水而行,過礬岸斷岸,眼前又現一座小石橋,山壁上有“涉趣橋”3字,此為“嘉定四先生”之一婁堅手書。過了石橋再往前走,便又回到“舟而不游軒”。繞池一圈游完秋霞圃園景,會感到這座古典園林建筑正體現了“小中見大”、曲折有致的特點,令人回味無窮。
秋霞圃的個個景觀都緊密有序地散置在這小小庭院之中。進門穿過別致的門樓,一條鋪花小路從花壇處岔開,伸向西面一道門,粉墻石竹,托出門內的儀慰廳。這兒是迎賓所在,花竹遍植,一派幽雅氣象。就在這花墻小院中,藏著叢桂軒。取《楚辭·小山招隱》“桂樹叢生今山之幽”句意。臨軒遍植掛花樹,長年綠葉扶疏。坐在軒內小憩,向東遠眺桃花潭水,朝南入夏有芭蕉搖曳,迎風消暑。朝西,可望一小院內花叢老桂,秋景盎然。朝北依山,青松挺秀、晴雪耀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