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扎村mazacun位于吐峪溝大峽谷南溝谷,是吐魯番地區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村子掩映在白楊和桑樹之中,一條不寬的河從北向南穿村而過,沿河兩邊,建著零散的維吾爾族民居。村子里住著幾十戶維吾爾族人家。宏大的清真寺與雜亂的居室并立于溝谷,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
“麻扎”是阿拉伯文的音譯,意為“圣地”、“圣徒墓”,主要指伊斯蘭教顯貴的陵墓,麻扎村能夠以“麻扎”命名肯定不是個一般的村子了。吐峪溝全鄉共有7個行政村,33個自然村。吐峪溝村下轄3個自然村,麻扎村就是其中一個。
吐峪溝麻扎村全稱麻扎阿里蒂村(漢意為麻扎的前方,因該村坐落在著名麻扎吐峪溝阿薩吾力開夫(原為波斯語,意為“住在洞里的人們”)麻扎的前方而得名)。它西距中國地勢最低、氣候最炎熱的新疆吐魯番市約47公里,東距吐魯番鄯善縣城約46公里,是坐落在火焰山南麓吐峪溝大峽谷南溝谷的一個維吾爾族古村落。
麻扎村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是吐峪溝大峽谷南出口溝谷中的一個古老寧靜的維吾爾族村落,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新疆現存的最古老的維吾爾族村落。它分布在綠塔聳立的清真大寺四周,約有二百余戶人家1000余人口。這個村莊,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人們常常日出而息、日落而作,使用古老的維吾爾語交際,穿著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走親訪友依然是古典的驢車代步。在這里生活的老人、青年、兒童的臉上,始終洋溢著平靜、自足、幸福的神情,給人以純樸、悠閑、與世無爭的美好印象。
麻扎村的先民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黃黏土造房,并采用了砌、壘、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種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是至今國內一座保存完好的生土建筑群,堪稱“中國第一土莊”。
麻扎村是一座反映新疆東部伊斯蘭文化背景下村落格局形態的典型代表,對研究伊斯蘭文化和干旱少雨的沙漠綠洲文化的形成、發展有著重要的實物資料意義。在麻扎村內保存有大量維吾爾民族的傳統民居,全是黃黏土生土建筑,均是土木結構,有的是窯洞,有的是二層樓房結構,底層為窯洞,上層為平房,屋頂留方形天窗;有的窯洞是依山依坡掏挖而成,有的窯洞是用黃黏土土塊建成。其特點是經濟實惠、冬暖夏涼、造型美觀。家家戶戶由彎曲和深淺不一的小巷相連,即使從屋頂走也可達到串門的目的。
古老民居的門窗都很古樸,但又蘊藏了深厚的文化。門框上刻有各種紋樣的木雕門鐺,有花卉形狀、幾何形狀和果實形狀。窗框窗格上的紋樣也是多種多樣,都反映了個人的喜好.甚至從門窗的不同制作中,讓人推測出房屋主人過去的職業、愛好或地位。
這個村莊,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維吾爾族傳統和民俗風情。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使用維吾爾語交際,信仰伊斯蘭教,穿著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走親訪友的主要交通工具依然是古典式的驢車代步
徘徊在峽谷底處的村落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令人忘卻了都市的喧囂和人生的煩惱。那溪邊穿著鮮亮的民族服飾洗衣的婦女,那坐在古老的桑樹下頭戴花帽怡然自得地乘涼的白胡子老人,那在如時光隧道的券頂窯房下散步的蒙紗老嫗,那跟著游客追逐嬉鬧的天真可愛的維吾爾族兒童,只要進入視野,總令人久久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