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其實這句話從邏輯上就是錯的。為何?因為和尚并不是住在廟里......乍一看,寺、廟、庵、觀、祠、殿、堂、院貌似“傻傻分不清楚”,這些建筑又到底有何區(qū)別?
寺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fēng)。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寺,本指官舍。《漢書·元帝紀(jì)》顏師古注:“凡府建所在皆謂之寺。”寺在古代漢語里有“持續(xù)、相續(xù)”的意思,說明這些機構(gòu)是永久性機構(gòu),意在國祚綿綿、代代延續(xù)。《禮記》:“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如大理寺、鴻臚寺、太常寺等。
佛教建筑稱寺始于漢明帝,中國第一個佛寺為洛陽白馬寺。隋唐以后,寺作為官署越來越少,逐步成為中國佛教建筑的專用名詞。
院
僧院影堂
唐·許渾
香銷云凝舊僧家,
僧剎殘燈壁半斜。
日暮松煙空漠漠,
秋風(fēng)吹破妙蓮華。
寺中建筑規(guī)模較小的便叫作“院”,一寺之中可以有若干個院。佛教建筑統(tǒng)稱為“寺院”。寺院的別稱有:伽藍、蘭若、精舍、叢林、寶剎等,各有各的寓意,建筑布局也分多種:以塔為主體、以閣為主體、前殿后閣、以佛殿為主體、殿前置兩閣、七堂伽藍式等。
庵
薜荔庵
唐·顧況
薜荔作禪庵,重疊庵邊樹。
空山徑欲絕,也有人知處。
古時有一種叫庵閭的草,可以蓋屋,僧人在蓋屋時常用庵閭,于是也稱這些屋子為庵。漢以后有專供佛徒尼姑住的庵堂,于是庵逐漸也就成為佛教女子出家行佛事的建筑名稱,俗稱尼姑庵。
注:古代有些文人的書齋也稱“庵”,如北宋陸游晚年書齋“老學(xué)庵”,明末清初冒襄的書齋“影梅庵”。
觀
尋道觀
唐·王勃
芝廛光分野,蓬闕盛規(guī)模。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笈三山記,金箱五岳圖。
蒼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觀,一指古代宮門的雙闕(樓臺),如《爾雅·釋宮》的”觀謂之闕“。
觀的另一義指道士所居之所。《史記·封禪書》載:“今陛下可為觀,如緱城,置脯棗,神人宜可致也。”此外,道教活動場也稱為“宮”,元·黃公紹《古今韻會》:“道宮謂之觀。”
注:據(jù)傳漢朝道士汪仲都因治好漢元帝頑疾而被引進皇宮內(nèi)的“昆明觀”,從此道教徒便將道教建筑稱之為“觀”。(另一說是道教始祖老子曾在陜西盩厔樓觀臺講道,故后世將道教建筑稱觀。)
堂
暮立
唐·白居易
黃昏獨立佛堂前,
滿地槐花滿樹蟬。
大抵四時心總苦,
就中腸斷是秋天。
堂是建筑物前部對外敞開的部分。漢·劉熙《釋名·釋宮室》解釋:“堂,猶堂堂,高顯貌也。”相對于室兩旁的廂房,堂的左右有序、有夾。
自漢代以后,堂一般是指衙署和第宅中的主要建筑,但宮殿、寺庵宮觀中的次要建筑也可稱堂。如在佛教建筑中的羅漢堂、禪堂、齋堂等。
殿
宿州天慶觀殿門留贈符離道士
唐·呂巖
秋景蕭條葉亂飛,庭松影里坐移時。
云迷鶴駕何方去,仙洞朝元失我期。
殿為宮室、禮制和宗教建筑所專用,《說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堂之所以稱殿者,正謂前有陛四緣皆高起,沂鄂顯然,故名之殿。”
寺庵宮觀中供奉神佛的建筑物也稱殿。就佛教建筑為例,安置佛及菩薩像者,有大雄寶殿、藥師殿、三圣殿、彌勒殿、觀音殿等;安置遺骨及法寶者,有舍利殿、藏經(jīng)殿(閣)、轉(zhuǎn)輪藏殿(閣)等。
廟
蜀先主廟
唐·劉禹錫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勢分三足鼎,業(yè)復(fù)五銖錢。
得相能開國,生兒不象賢。
凄涼蜀故妓,來舞魏宮前。
宋·刑昺:“凡大堂有東西廂、夾室及前堂有續(xù)墻者曰廟。”
廟本指“皇帝之權(quán)威通過祭天得到上天認(rèn)可。”因此自古皇帝都有廟號,并逐步演變?yōu)椤凹捞臁薄ⅰ凹赖亍薄ⅰ凹郎瘛钡慕ㄖ铮糜诩腊莞鞣N“神鬼靈”,比如“城隍廟”、“龍王廟”、“土地廟”等。
祠
岳忠武王祠
明·于謙
匹馬南來渡浙河,汴城宮闕遠(yuǎn)嵯峨。
中興諸將誰降敵,負(fù)國奸臣主議和。
黃葉古祠寒雨積,清山荒冢白云多。
如何一別朱仙鎮(zhèn),不見將軍奏凱歌。
祠是為紀(jì)念偉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相當(dāng)于紀(jì)念堂),這點與廟有些相似,如今一般將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
祠堂最早出現(xiàn)于漢代,《漢書·循吏傳》記載:“文翁終于蜀,吏民為立祠堂。”東漢末年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fēng),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記》有:“先王之制,天子至官師皆有廟。”
總體而言,寺和庵是佛教的宣講所,和尚住在寺院,尼姑住在庵;宮和觀屬于道教的活動場所;廟和祠是為了祭祀先賢祖先。中國的古代建筑形式多樣,不同建筑的稱謂均不相同,實乃深藏大學(xué)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