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城介紹
獨克宗古城是中國保存得最好、最大的藏民居群,而且是茶馬古道的樞紐。位于云南省迪慶州香格里拉縣的獨克宗古城,是一座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古城,曾是雪域藏鄉和滇域民族文化交流的窗口,川藏滇地區經濟貿易的紐帶。
近年來,隨著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香格里拉縣加強對獨克宗古城的保護和修繕工作,重現古城的歷史風采。唐儀鳳、調露年間(公元676-679年),土蕃在這里的大龜山頂設立寨堡,名“獨克宗”,一個藏語發音包含了兩層意思,一為“建在石頭上的城堡”,另為“月光城”。后來的古城就是環繞山頂上的寨堡建成的。與此呼應的是在奶子河邊的一座山頂上建立的“尼旺宗”,為“日光城”,其寨堡已經沒有了,原址上是一座白塔。
獨克宗古城古城依山勢而建,路面起伏不平,那是一些歲月久遠的舊石頭就著自然地勢鋪成的,至今,石板路上還留著深深的馬蹄印,那是當年的馬幫給時間留下的信物了。對于穿越茶馬古道的馬幫來說,獨克宗古城,是茶馬古道上的重鎮,也是馬幫進藏后的第一站,這算是相當舒服的一段路。2001年,獨克宗古城被批準為云南省歷史文化名城。
2.歷史沿革
傳說當時的建城理念是緣于有活佛在古城對面山頭遙望古城,發現大龜山猶如蓮花生大師坐在蓮花上一般,故古城建設布局形似八瓣蓮花,形成因自然變化的空間。在古城的興建中,建筑材料大都就地取材。工匠們發現當地出產的一種白色粘土可用作房屋外墻的涂料,于是古城民居外墻皆涂成白色,這種風格一直沿用至今。月夜,銀色的月光把白色的古城打扮得分外妖嬈,于是,當地人就把古城稱做“獨克宗”。“獨克宗”藏語意為白色石頭城,寓意月光城。
3.歷史發展
唐代,滇西北(包括迪慶地區)為吐蕃王朝所屬之地。唐676——679年,吐蕃在維西其宗設神川都督府,在今大龜山建立官寨,壘石為城,城名“獨克宗”,即歷史上著名的“鐵橋東城”。
明代,中甸兩次被麗江木氏土司占領,木氏土司在大龜山建“香各瓦”寨,藏語石山寨,其地即是原來的大龜山“獨克宗”。后又在奶子河畔建“大年玉瓦”寨,藏語名為“尼旺宗”,意即日光城。兩寨遙相呼應,構成中甸歷史上著名的“香各尼洼”,即藏區有名的“日月城”。
獨克宗古城歷來為滇、川、藏茶馬互市之通衢,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達賴喇嘛請求互市于金沙江,清廷允準在中甸立市,獨克宗成為滇藏貿易的重要集市。雍正、乾隆之時,境內礦業興旺,四方商賈云集。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占領緬甸,切斷滇緬交通,大批援華物資只能越過喜馬拉雅山從拉薩經滇西北運抵昆明,縣城又成為滇、藏、印貿易的中轉站。
另外,1936年,賀龍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長征經過中甸,在獨克宗古城藏經堂兩廂房設指揮部,在此召開了重要會議。
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獨克宗古城恢復重建工作基本完成,已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1]下圖為2016年3月22日拍攝的五彩經幡映襯下的云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