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要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其中實現鄉村“治理有效”,是國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我國社會建設的基石,“互聯網+”鄉村社會治理相結合已經成為未來鄉村治理的大趨勢。
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鄉村振興建設要緊緊依靠科技的力量,將技術、物資、資金、人才等要素向農村農業聚集。同時,鄉村治理也要走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的道路,不僅要讓人與人之間相互連通,更要讓人與物、物與物、人與自然之間互聯互通,融合發展。
“互聯網+”如何促進鄉村治理更有效?
鄉村治理的現代化、科技化、智能化是智慧鄉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智慧鄉村,不僅僅是硬件上的智慧化,更是治理方式、機制的智慧化。
互聯網平臺的出現打破了地域性的隔閡,來自不同專業技術背景的工作人群進行線上合作,不再受空間距離的制約。在空間形態上呈現分散化布局,通過網絡將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人與自然的相連接、融合。傳統鄉村單一的社會空間結構不再適應現實的需求,將出現緊密聯系的復合形態。
互聯網技術改善了信息的流通方式,從單向變成了雙向甚至是多向?;ヂ摼W時代的“參與互動”將極大地調動人們多種意義感官,更加受到人們的追捧和喜愛。鄉村記憶和文化的傳承不再停留在走馬觀花,豐富的互動參與給參觀者留下更深的印象。傳統文化與現代技術將碰撞出更多火花。
“跨界融合,連接一切”是互聯網+的精神核心內涵,如“互聯網+金融”產生了眾籌項目,“互聯網+農業”實現了精準灌溉,互聯網的出現使得其他產業跨界融合成為可能。以鄉村農業生產、交通和居住三大傳統空間為基礎,在促進鄉村人與人的交流、社會治理等方面,“互聯網+”將顯現出更多可能性。
“互聯網+”鄉村治理載體及案例
湖南省益陽市資陽區長春鎮紫薇村村民服務中心,環衛物聯網智能監控管理系統。村主任鐘衛端介紹說:“當垃圾桶已滿后,通過信息化調度平臺,通過放置在村里的小車對已滿垃圾桶進行收集,再對接鎮上的轉運大車,大車壓縮垃圾裝滿后,再轉運到垃圾中轉站進行處理?!崩梦锫摼W技術、自動化及GPS(北斗)定位技術于一體的環衛物聯網智能監控管理系統,紫薇村實現了生活垃圾收集轉運的無縫化對接。
2018年1月1日,福建省福州羅源縣秀美山川家園服務中心的宜居環境運營平臺正式上線,耗資約300萬元打造的“實時在線智能監控系統”,可以實時在線監測,發生問題可以隨時響應,大大降低了人力和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根據羅源的縣情,在內河沿線重點區域建立視頻監控網絡,除水質和漂浮物監測監視網絡外,在河道責任區域分段分區建立河道保潔監測點,進行全河監測。
“羅源縣秀美山川家園服務中心”將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融合到農村生活垃圾綜合治理中,實現信息化管控:將所有區域掃保潔情況、垃圾收運作業情況、人員在崗情況、轉運車輛軌跡、實時垃圾儲存量等數據實時傳送到指揮中心,中心掌握實時數據,及時下達調度和監管指令,實時調整清運路線,就近處理突發狀況;另一方面,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數據分析,進行動態調整,計算出最佳人員、設備和設施配置標準以及運行路線和方案,以滿足實際需求,有效發揮人員和設備的協同作業。
江蘇洋河新區城市驛站是在第三代公共衛生間的基礎上打造的民生綜合體,一座公廁不止是為了“方便”,還是城市休閑驛站。
綠色節能、設施完備的“城市景觀”。城市驛站墻體建筑使用節能和保溫的新型板材,臺階扶手采用盲文設計,步道都設置有盲道、無障礙通道,還配備了SOS緊急呼救按鈕。
科技環保、生態衛生的“城市washroom"。城市驛站采用新型糞便處理設備,是集節水、環境保護及資源循環利用于一體的系統技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廢物循環生態體系。驛站除了具備洗手間的功能,還提供自助查詢繳費、母嬰衛生間、ATM存取款、自助購物、手機充電、WiFi上網、自助式閱讀,人臉識別廁紙機、淋浴以及健康體檢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