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寺位于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是集石窟藝術、祁連山風光和裕固族風情于一體的旅游區。石窟始建于北涼,由勝果寺、普光寺、千佛洞、金塔寺、上、中、下觀音洞七處組成,共有70余處窟龕。馬蹄寺石窟是一規模宏大的石窟群體。它包括七個小石窟群,迤邐近三十公里,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民間傳說:天馬下凡時一蹄落在了這里的一塊巖石上,踩下了一只蹄印,寺院由此而得名。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南北馬蹄寺、上中下觀音洞和金塔寺七個小石窟群。每個小窟群,多的有三十余窟,少的有兩窟,總共有七十多窟。
這些石窟中最早的建于晉代,是敦煌人郭瑀及其弟子所鑿,先為郭的隱居講學處,后人增塑像佛,鼎盛時期曾有僧眾三百多人。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改名普光寺,寺內原存的金鞍、龍袍,系清代乾隆賜給的御物。馬蹄石窟由于歷史悠久,同敦煌的莫高窟、安西的榆林窟齊稱為河西佛教勝地的三大藝術寶窟。
馬蹄寺石窟群,從東晉以來,歷經北魏、北周、隋、唐、宋(西夏)、元、明、清、民國到現在有1600多年的歷史,它是省歷史悠久、藝術價值很高的文物古跡之一。馬蹄寺石窟的獨特之處在于千佛洞有500多個摩崖佛塔窟龕,規模寵大,是體驗草原游牧民族獨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馬蹄寺,因傳說中的天馬在此飲水落有馬蹄印而得名,也叫普光寺,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距今已逾1600年。令人痛惜的是,由于當時的北方軍閥割據,混亂一片,加之歷代王朝更替,戰火綿延,馬蹄寺原有規模宏大的建筑群多被毀于戰火之中,這其中就包括金塔寺、千佛洞、南北馬蹄寺、觀音洞以及眾多石窟等。馬蹄寺在北涼時期,最早為漢傳佛教寺院,后來逐漸成為藏傳佛教寺院,屬于藏傳佛教格魯派青海東科爾寺的屬寺。
馬蹄寺的又一次被破壞發生在動亂的十年動亂時期,不僅寺中石窟、壁畫、佛像幾乎被毀壞殆盡,而且石窟外的建筑則更是蕩然無存。馬蹄寺所存的三十三天石窟、馬蹄印石窟、藏佛殿石窟、勝果寺、千佛洞石窟等,多為改革開放之后重新修復,而寺中主要的建筑如大雄寶殿、站佛殿、觀音殿、藥師殿等多為明萬歷年間舊跡,實為不幸中之大幸,這些殿閣雖經歷百年風雨侵襲,但仍巍峨屹立于百丈懸崖之上,令人不禁驚嘆古人卓越的建筑技藝,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巨大震撼,而寺中收藏的晉代的站佛、北魏時的文殊菩薩寶劍、清康熙帝的龍袍、乾隆帝的馬鞍等眾多文物,更令人感嘆歷史風雨滄桑和馬蹄寺曾有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