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覺寺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善橋鎮祖堂山,始建于南朝梁天監二年(503年)。初名“佛窟寺”,后稱“弘覺寺”。清代為避乾隆皇帝弘歷名諱,改稱“宏覺寺”。宏覺寺背依牛首山,面對云臺山,左右群山環抱,地理位置絕佳。山南麓就是目前江南地區最大的地下宮殿--南唐二陵。
宏覺寺是金陵名剎,于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503年),司空徐度所建,原名為佛窟寺,明正統年間(1436-1449)改名,為明代南京的八大國寺之一。
宏覺寺塔始建于唐大歷九年(774年),相傳是唐代宗李豫為“感夢而筑”,后毀,現塔身是明初重建。宏覺寺塔七級八面,高25米,用磚砌成。塔每面開壺門一座,小窗兩扇,每層均挑出雕木飛檐。宏覺寺塔是南京現存最雄偉的磚制仿木結構樓閣式古塔,登臨塔上,南郊風光一覽無余。
宏覺寺所在的祖堂山,有著漫長的建寺歷史,歷代多有名僧名寺在此,唐以后尤盛。祖堂山在牛首山南。因南朝在山南建有幽棲寺,又名幽棲山。唐初,佛教禪宗支派傳人法融禪師駐錫于此,開宗立派,史稱“牛頭禪宗”,幽棲山遂成牛頭宗祖天下大造佛寺,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上行下效,所以徐度不僅在牛首山建寺,“仍以余資集錄佛經道書、內外諸史、醫方圖錄,凡數千百卷,總之七藏奉之”。致使佛窟寺建筑堂皇,典籍眾多。
所存唐塔,始建于唐大歷九年(744年),系唐代宗李豫感夢“修峰頂七級浮屠”。塔七級,磚木結構,從底層地平到塔頂復盆高為36.65米,加上原來塔剎,高約45米。它的底層高為7.1米,二層以上各層高度遞減,在4.3米至4.13米之間。塔的外圍為八角平面,底層邊長為3.35米,二層以上依次內收,第七層為2.22米。塔的內壁為方形空筒,底層內徑3.84米,二層以上也依次內收至第七層的2.58米。現塔心木已毀,但塔頂洞眼仍在。頂部屋面的瓦壟仍很清楚。這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樓閣式磚木塔,塔基位于巖石之上,數百年來,塔的主體未見傾斜,保存較好。
1993年5月,經江寧縣人民政府批準,并由縣請示省、市有關部門同意在東善橋林場
祖堂山分場劃出30畝地給宏覺寺長期使用。宏覺寺修復灑凈奠基儀式于1993年8月5日在祖堂山舉行。1994年以來,先后募集資金3000余萬元。陸續修建了部分廟宇殿堂。
1984年起主持募化復建九華山觀音峰禪寺,時經10年余,歷盡艱辛萬難,終于建成了三圣殿、千手觀音殿、念佛堂等多種佛寺建筑,得到當地政府和佛教界領導的贊揚。宏成法師,發愿重建古宏覺寺,初步規劃建57座大殿,1994年起先后在祖堂山建成三圣殿、古拜經臺、齋堂、電房、廚房、水井及護坡工程3000多米;在建中的佛母殿、美人泉、放生池(九洞二橋及水下龍宮已近完工)念佛堂等已完工;正在籌建動工的有大雄寶殿等。今后規劃建筑的項目有:男女念佛堂(2座)、佛母殿、紀念堂、助念堂、男女化身窯(2座)、哼哈二將殿、五龍廟、天王殿、金剛殿、六位祖師殿、十六祖師殿、彌勒佛殿、伽藍殿、韋陀殿、華佗殿、藥王殿、牛王殿、靈宮殿、千尊羅漢堂、文殊殿(5座)、普賢殿(5座)、觀音殿(5座)、地藏殿(5座)、毗盧殿、千佛殿、七佛殿、五位娘娘殿、四方極樂殿、萬佛樓、四龍殿、藏經樓、佛學院、安樂堂、修養院、安樂殿、龍王殿、禪堂、古佛殿、八大寮房、東西兩座寶塔等。復建中的宏覺寺,爾今已初具規模,并于1996年5月29日進行祖堂山佛像開光暨方丈升座典禮活動,成為金陵南郊一大寺廟。該寺布局宏偉,古樸典雅,飛檐翹角的殿堂,金光燦燦的佛像,殿宇參差與碧山綠林輝映一體,顯得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