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建筑的佛教建筑文化淺論更古而今為宙,東南西北為宇。悠悠五千年,史文光輝載大國。中國歷史久遠,文化深邃博大,華夏禮儀精神滲透細微。天朝上邦之名萬國臣服,五千年中傳奇神話無數。生息繁衍之處無不神秘莫測。
中國作為文化古國,其本質上擁有著極其深厚的底蘊和對世界的無盡探索。古人的智慧在生產力不發達的當時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這樣的魅力可以在中國古代的每一處得以見證。而作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深深烙印了中華文明的血統。
中華古建筑,大多以木結構為主,或典雅古樸,或高貴出塵,或恢弘大氣。從房屋的結構到裝潢鋪設都能詮釋古代工匠技藝的登峰造極。古代建筑充分的結合了神話,宗教,古代美學等等文化因素,從門窗的赑屃、神鳥諸多神瑞雕刻到門前的鎮宅石像無一不體現如此。空間藝術是詮釋中國古代建筑的最佳詞匯,其布局講究,建筑結構,文化應用都將文明在一磚一瓦中灌注。古代建筑中的宗教文化體現廣眾,但其中以:道,佛兩教文化為主。道教建筑為觀,佛教建筑為寺。(道教建筑也稱為宮)
佛教作為西漢末年隨絲綢之路傳來中原的宗教文化在中國立地扎根。其宗教文化下的建筑特色也隨之傳入中原,也是中國寺廟文化的起源。中國的佛教建筑和印度原始建筑有很大的差異,這是由于佛教文化與本土化結合的緣故,其文化內涵已經形成了鮮明的中國傳統特點。同樣以木質結構為主隱于大山之中或現于街市之內。佛法講究入世和清凈,其寺廟的選址也突出了該寺立意的根本。
中國寺廟的布局優美獨特,樣式與宮殿相似。以門庭正中為山門,山門左右設有鐘樓、鼓樓,從外進內分別是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各殿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重要,也是寺廟中占地最大的建筑部分,其因為大雄之名意為佛祖釋迦牟尼。在寺廟中意義最為重大的是佛塔,這是歷代供奉佛僧舍利的地方,神圣莊嚴。也是中國樓塔文化的源流之一,佛塔由印度傳入。梵文音譯為窣堵坡,與中原重樓文化相結合有多種形式:閣樓式塔、密檐式塔、亭閣式塔、覆缽式塔、金剛寶座式塔、寶篋印式塔、五輪塔、多寶塔、無縫式塔等。一般都建造在寺廟中部位置,因為文化的發展和歷史原因為了更好的保護佛骨舍利都另辟別院建造佛塔。在西游記中唐三藏為表達對佛的尊敬發過誓愿道“見佛拜佛,遇塔掃塔。”佛塔也有浮屠的意思,俗語中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便是說救人于為難,比之你建造一座佛塔來彰顯虔誠與祈愿善良更加重要。寺廟的布局俯瞰之下一般為:平面四方形,從山門殿中順次進入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寺廟供奉主菩薩殿、講法殿、藏經樓為主,南北縱貫對稱。其體現了中國傳統寺廟中陰陽宇宙觀和崇尚對稱、次序穩定的審美中心,而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寺廟建筑特色融入祭祀、觀天的功能建筑。注:現代寺廟中講法殿與藏經樓合為一處名為法堂,又名藏經閣,此處不抄。
由于佛教中佛法入世修行的核心理念,佛教中有許多為追求佛陀真諦的僧人發下宏愿而簡居的建筑,稱為佛洞。與道教中閉關參悟的洞府有類同之處,其中最為著名的為九華山古佛洞,位于羅漢峰西北、太極洞北,新辟石板道通此。兩洞相連,一大一小,一名古佛,一名圓通,總面積38平方米。歷代有苦行僧居之。頂壘高臺,怪石亂生,洞前有面墻、門樓,側有甘泉、碧溪、菜畦、花木,天籟不絕。無底洞在太極洞西南。深60米,寬處4米,窄處僅1米,呈亞葫蘆形。洞中有洞,洞洞連貫。入內峻巖倒掛,亂石交疊,壁隙裂縫,縱橫密布,陰森森然。洞中有朝天洞口,凝視碧空,有坐井觀天之趣。文殊洞在書箱峰西,去下閔園途中。兩洞相連,上小下大,內供文殊像。主洞面積36平方米,小洞16平方米。清光緒年間,高麗貢使趙玉坡游覽九華山,特意來到古佛洞憑吊金地藏修行的蹤跡,并作詩一首:“東藩修貢草茅臣,到處看山耳目新。圣世萬年屏翰固,中華一脈本原親。詩名遠重雞林價,游跡先開鹿苑春。笑被江南人創見,烏紗錯認戲場人。”詩中的“鹿苑”,是佛教俗語“鹿”“苑”的簡稱。佛經說,上古有金仙修道的石室,有母鹿生鹿女極美,金仙養之,因名鹿苑,是佛成道的地方。這里代指金地藏在九華山修行成道的處所,即“古佛洞”。
每一座寺廟主要供奉的菩薩都是不一樣的,有供奉佛祖有供奉文殊菩薩、觀音大士、金剛羅漢的,這里就涉及到寺廟的另一個主要建筑:佛像。佛像體現了寺廟對供奉菩薩的尊敬,在建造過程中要求心靈虔誠手法精細,以至于每一尊修造完善的佛像不僅是建筑物更是藝術品。以南海觀音立像為例,通高33米,臺座立有三層,佛身長度為18米,蓮臺2米,臺基13米,臺基面積為5500平方米。佛像形體莊嚴頂現彌陀,左手托法輪,右手施無畏印,眼露慈祥,笑容生妙。工匠技藝的精神和對佛教文化的領悟將此建筑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如同菩薩臨世,慧眼視眾生。
寺廟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皆藏有種種歷史背景和傳說。頗多神秘,引人尊崇。以靈隱寺為例,位坐杭州西湖名寺古剎之一。傳說較多:一則說是于1600年前印度僧人跋山涉水行腳千萬里,渴飲風露饑餐霜雪領悟佛法妙門行走修煉,來到杭州被山河秀美所懾,迷醉靈峰秀水中,頓感其中仙靈隱沒意味非凡,便在此建寺,一則說是康熙南巡時所建,還曾御賜墨寶書有‘云林禪寺’。一則又說隋唐年間一僧人受神明指引來此建寺宣揚佛法等有諸多神跡與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