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qū)青華路37號,是中國唐代大詩人杜甫流寓成都時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創(chuàng)作詩歌240余首。唐末詩人韋莊尋得草堂遺址,重結(jié)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
草堂占地面積近300畝,完整保留著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擴建時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紀念館,1985年更名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博物館是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中國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蹤遺跡地,年游客量達百萬余人次。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內(nèi)珍藏有各類資料3萬余冊,文物2000余件。包括宋、元、明、清歷代杜詩精刻本、影印本、手抄本以及近代的各種鉛印本,還有15種文字的外譯本和朝鮮、日本出版的漢刻本120多種,是有關(guān)杜甫平生創(chuàng)作館藏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地方。杜甫草堂收藏的“杜甫詩意畫”在中國畫壇成為一個專題畫類,全國各大博物館多有收藏。現(xiàn)代大家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潘天壽、劉海粟、吳作人、李苦禪、王雪濤等也多以杜詩畫意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風格各異的精品。
成都杜甫草堂因詩名揚天下,借詩圣而后世流芳。
2001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在鋪設(shè)地下管道施工中,分別在草堂正門西側(cè)和工部祠東北面發(fā)現(xiàn)唐代灰炕和唐代民居遺址,出土了大量陶瓷器皿,建筑構(gòu)件以及墻基、水井、水溝、灶臺等民居遺存。它們的年代與杜甫在成都生活的時期很接近。杜甫草堂唐代遺址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唐代文化遺存之一,它展現(xiàn)了唐代成都地區(qū)的社會生活風貌,印證了杜甫對其居住環(huán)境及其生活情景的描寫,為杜甫草堂的歷史沿革提供了實物佐證。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在宋元明清歷代都有修葺擴建,已演變成一處集紀念祠堂格局和詩人舊居風貌為一體,建筑古樸典雅、園林清幽秀麗的著名文化圣地。草堂完整保留著清代嘉慶重建時的格局,總面積近300畝。園林是非常獨特的“混合式”中國古典園林。
博物館按功能區(qū)分為:文物景點游覽區(qū)(草堂舊址)、園林景點游覽區(qū)(梅園)和服務(wù)區(qū)(草堂寺)。草堂舊址內(nèi),照壁、正門、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兩旁配以對稱的回廊與其它附屬建筑,其間有流水縈回,小橋勾連,竹樹掩映,顯得既莊嚴肅穆、古樸典雅而又幽深靜謐、秀麗清朗。工部祠東側(cè)是“少陵草堂”碑亭,象征著杜甫的茅屋,已成為杜甫草堂的標志性景點和成都的著名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