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遞村,安徽黟縣南部古村落。2000年11月30日在澳大利亞凱恩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西遞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傳承:
西遞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并非黑色大理石),兩條清泉穿村而過,99條高墻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宮。村頭有座明萬歷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間四柱五樓的青石牌坊,崢嶸巍峨,結構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顯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間建造的“履福堂”,陳設典雅,充滿書香氣息,廳堂題為“書詩經世文章,孝悌傳為報本”、“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創業難守成難知難不難”的對聯,顯示了儒學向建筑的滲透。村中另一古宅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大夫第”為臨街亭閣式建筑,原用于觀景,樓額懸有“桃花源里人家。”六個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將此樓當作古裝戲中小姐擇婿”熱拋繡球“所在,現已成為西遞村舉辦此項民俗活動的場所。”大夫第“門額下還有”作退一步想“的題字,語意雙關,耐人尋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戶的富麗宅院、精巧的花園、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門框、漏窗,石雕的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磚雕的樓臺亭閣、人物戲文,及精美的木雕,絢麗的彩繪、壁畫,都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之精華。
西遞是黃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點,坐落于黃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距黟縣縣城8公里。該村東西長700米,南北寬300米,居民三百余戶,人口一千多。
地理風貌:
西遞村坐落于黃山南麓,距黃山風景區僅40公里,具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始建于北宋皇佑年間,發展于明朝景泰中葉,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歷史。
據史料記載,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yè)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風昌盛,到明清年間,一部分讀書人棄儒從賈,他們經商成功,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將故里建設得非常舒適、氣派、堂皇。歷經數百年社會的動蕩,風雨的侵襲,雖半數以上的古民居、祠堂、書院、牌坊已毀,但仍保留下數百幢古民居,從整體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我國首批五A級旅游景區。
地理坐標:東經117°38′,北緯30°11′,村落面積12.96公頃。
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至今尚保存古樸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整理開放有凌云閣、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敬愛堂、履福堂、青云軒、膺福堂、篤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