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以來,隨著現代城市的興起,我國都是鄉村資源往城市里輸入。但是近兩三年以來,城鄉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城市資源也開始走向鄉村了,可以這樣說,出現了城鄉資源雙向流動的趨勢。
鄉村的價值在提升,傳統的慢生活、鄉村景致,也就是傳統鄉村生活的整體價值在提升。
電子商務的發展,正在或者說已經深刻改變了鄉村的消費模式和消費形態。去年“雙11”過后,學者們研究消費數據發現,中國人的網上購物行為,鄉村人一點不少于城市人,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人也一點不少于東南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的人。
這種情況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鄉村年輕人應用電子商務的熱情一點不遜于城里人,這使得鄉村的許多商品被開發出來了,許多消費能力被開發出來了,因而消費模式和商業生態都發生了重大改變。這些變化都是靜悄悄發生的,不是政府倡導的,但卻是一種飛躍的變化。
從城市的角度來看,最近若干年以來,高房價、交通擁堵、霧霾等“大城市病”深深困擾著人們,甚至可能會影響到下一步中國經濟的發展、人口的流動以及旅游的熱點。高房價讓許多人無法在城市中生存下來;霧霾的長期化,則有可能使城里人到鄉村度假、養生養老成為下一波相當重要的推動因素。
文旅特色小鎮小空間、大作為
近幾年的鄉村旅游熱與此高度相關。北京、上海這些地區的退休老人,完全可以支付他們在江西婺源、海南、廣西等地的日常生活,許多老年人干脆就在那里長期居住。間歇性的、長期半長期地逃離大城市,成為一種潮流。這實際上是一種新的、巨大的消費力量去往鄉村,是城市消費的外溢。如果霧霾長期化的話,這將成為一種常態。對于中國這種人口大國來說,常態就意味著幾千萬人的消費市場。
特色小鎮興起的另一個大背景是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特色小鎮可以視為一個點,激活、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包括發展新經濟。
實際上說到根本,特色小鎮興起就是這兩個原因:發展新興產業,一定是在某一個點上,星星點火式地來推動,使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另一個就是鄉村價值的提升,城市人的新選擇,這也是一種產業需求,對健康產業、旅游產業的需求。在這兩個大背景下,鄉村迅速從幕后走向前臺。
其中,文旅特色小鎮利用秀美山川、良好生態,或新鮮果蔬、風味美食,或傳統建筑、歷史淵源,或悠久文化、特色風情,加之寧靜散淡的氛圍和相對低廉的價格,對城里人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形成一種現實需求。人們的生活追求正在由一般的物質層面,向精神及人文層次演進,休閑、養生、探險、游歷、攝影、寫作、交友、親子等特色需求,使這一市場還在持續擴大之中。
文旅特色小鎮是一個支點,可以引導和吸引大量農民直接或間接參與到接待、旅游服務和農產品零售等行業中。其中“吃”和“購”與農副產品密切相關,可以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和向非農領域轉移,拉動一、二、三產業發展,形成一業帶百業、一業舉百業興的聯動效應。
通過文旅特色小鎮這個載體,把農村閑置的青山綠水、田園野趣、生活方式、傳統文化這些沉睡的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是推動城鄉一體化的有利抓手。文旅特色小鎮可以帶動城市資本下鄉,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衛生,也是農民就地就業、就地城鎮化的有效形式。
文旅特色小鎮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要真正體現特色,走差異化之路,特色是命脈。要改變以往以山寨、模仿、復制為特征的發展模式,形成或產業,或文化,或資源,或建筑的特色小鎮。
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特點是走了一條模仿型的道路,人們頭腦里根深蒂固的是模仿、跟隨的思維。我們今天講特色小鎮建設,需要重點解決的是這個認識問題,脫離這一點,具體講某一個特色小鎮的建設如何體現特色,是沒有什么價值的。
文旅特色小鎮強調小空間、大作為,以小取勝,這才是真本事。從過去數量、規模型的增長,變為質量、品質型的增長,改變發展思路,這是中國現在真正需要的。貪大求洋的結果是建起了許多“大而不強”的東西,現在則強調小而特、小而優、小而美、小而精。從浙江、貴州等地提出建設特色小鎮,到后來上升為國家戰略,所有出臺的導向性政策,都是追求小。
最好的文旅小鎮是讓人們能夠住下來,因為文旅小鎮的消費者是城里人。理想狀態的文旅小鎮應該是沒有大城市的擁堵、霧霾、人情冷漠、謀生壓力和緊張,但要有城市的功能、教育、醫療、文化藝術、時尚、商業等;擁有農村的青山綠水、新鮮空氣、綠色食品、原生態的慢生活,但沒有農村的閉塞、公共設施的不足、生計的艱辛、極度短缺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旅小鎮的最高境界,是讓城里人體驗到一種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我們以前搞古鎮開發,最大問題是見物不見人。把原來居住在里面的人遷走,按照商業化、盈利原則改造后,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大賣場,與當地人的生活完全脫節。改造一定要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文化生態、生活方式,做到融入、融合、彼此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