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一種農業生產體系,它由我國人民與所處環境長期協同發展而來,具有豐富的農業生物多樣性、完善的傳統知識與技術體系和獨特的生態文化景觀。
隨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概念的提出以及全球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業文化遺產在地方旅游開發下的生態應用及保護受到更多的重視。
從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發布的4批91項,涉及104個縣區市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可以明顯看出這些地方的一些顯著特點。比如:基礎設施薄弱,生態系統脆弱,生物資源豐富,傳統知識豐厚,文化資源富集,鄉村景觀優美,人才資源短缺等。
中國過去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中國社會是一個鄉土社會,中國文化的本質是鄉土文化。
北京產城融合技術研究院認為,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傳統中國文化符號值得而且必須要被銘記,被傳承,如茶、白酒、絲綢、剪紙、書法、陶瓷、武術等,以及與其相關的文化內涵,都需要被重新審視、重新發掘,才能夠振興鄉村,振興傳統文化。
農業文化遺產,又稱農業遺產,是“人類智慧和人類杰作的突出樣品”,主要是指歷史悠久、結構復雜的傳統農業景觀和獨特的土地利用系統。但是隨著國民經濟中的農業比重逐漸下降,以及機械化的大生產等現代文明的沖擊,傳統的生產技術和文化逐漸被吞噬,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堪憂。
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旅游開發在遺產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遺產旅游”這種注重保護的開發,既能夠增加居民的收入,也能調動人們保護文化遺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日本十分注重農業文化遺產資源的保護,在農業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和開發方面具有一系列十分寶貴的經驗,其實踐在全球農業文化遺產保護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靜岡茶文化遺產的開發模式在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之間達到了一種有效的和諧,為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生態旅游開發和保護提供了較為積極的借鑒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