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城里人短途就近來到農村,吃農家菜、住農家院、看農村景,體驗清新田園成為假日首選。紅火的農家樂讓老板賺得盆滿缽盈,可是,農民的錢袋子跟著鼓起來沒有?農民的精神生活有沒有跟著提升?這是大家急切關心的問題。
當下,對于農家樂的升溫,確實勢頭強勁。一些在城市打工的人,也背起行囊去自己家鄉搞起了農家樂。蓋幾間房子,做幾道農家菜,或者讓游客在自己的菜地里動手采摘,等等,真正樂了農家,因為只要每天有人來,錢袋子就會叮叮當當,還是比較富足的。

農家樂作為農村脫貧致富的一個渠道,農民在此樂起來本無可厚非。可是如果目標光盯著錢,或者盯著樂,似乎就顯得短淺了,因為,農家樂畢竟作為旅游業的一個分支,不能只滿足向錢看,或者只盤旋在這家的小農意識中,這樣的農家樂,是很難樂得長久的。
農家樂要真正樂起來,步子可以小一點,也可以讓農民自己慢慢地搞,比如多挖挖鄉土文化,結合農村的非遺特色,當然做好農家的土菜特色,讓來的游客都有體驗式的消費,這些總比一窩蜂的投資,眼睛里只有錢和樂的來得有意思。否則,農家田間地頭那些會所、酒莊、廠房,會讓農家樂變了味,更難保證農民利益。因為農民是農村的主人,是休閑農業的發展主體,是農村文化的主人,他不讓他們成為主人,農家樂再熱鬧,也只是淺表,難以生根。
農家樂要真正樂起來要有“農味”。目前全國各類經營主體30多萬個,可謂數量不少。但是,明顯的農村味道還是不足,大有千樂一面的勢頭。一樣的房子,一樣的紅燈籠,再搞幾個相同的項目,不僅讓人只見商業不見鄉愁,這樣的農家樂,真是少了個性,更少了農家特色。

農家樂要真正樂起來要有“政策味”。今年一號文件提出,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政策尤其要保護農戶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利,防止集體資產被外來資本控制,影響農村社會穩定。也就是說,發展休閑農業必須著眼農民、關注農民,讓農民有活干、有錢賺。
農家樂要真正樂起來要有“文化味”。有的農家樂缺少歷史傳承和文化鄉土味道,這樣勢必造成除了吃喝沒別的,無法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滿足他們對農耕文化的熱望,讓農家樂單純的休閑和吃吃喝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