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這一“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內蒙古、甘肅以及寧夏等省。
在中國陜甘寧地區,黃土層非常厚,有的厚達幾十公里,中國人民創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鑿洞而居,創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獨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窯應用較多。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里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陜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窯洞建設方法:
古老的窯洞在建筑學上屬于生土建筑,其特點就是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共生,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但是他的開鑿真的如我們想象中挖個洞那么簡單嗎?雖然隨著近年來經濟的不斷發展,棄窯者多,造窯者少,但是我們從實地考察窯洞現狀中可以發現單孔窯洞的寬一般是3.3米到3.7米之間,高3.7米到4米之間,交口0.3米到0.4米。進深有1.7米到1.9米,平樁高有1.8米到2米,拱部矢高1.7米到1.8米。
雖無幸看到窯洞的建造過程,但是碰到了正在修建的窯洞,從中了解到現代所修窯洞基本上是在祖輩傳下來的基礎上翻修的。我們從他們修在工人口中和資料中得知他們的挖掘方法。
首先是挖地基:窯洞的方位確定之后,就開始挖地基,窯洞所指的地基乃是你挖的窯洞類型先確定。如果門前有溝洼,可用架子車把土邊挖邊推進溝里,這樣扔土方便,就比較省力。如果要挖地坑院,經濟不好的家庭或者地形不利于機械施工的,則完全要靠人力用籠筐一擔一擔的擔上來,非常辛苦。過去人們修莊子,只有利用農閑、雨天挖土運土,起早貪黑移的干活;飯前飯后的擠時間,能擔一擔是一擔,肩上的皮脫了一回又一回,雙手上的繭子磨起一層又一層;常常是老幼不得閑;這一輩人完不成,下輩人接著干。地基的大致形狀挖成以后,就要把表面修理平整,當地人叫做“刮崖面子”。刮者的眼力、技藝、手勁和力氣好的話就能在黃土上刮出美妙的圖案。
其次是打窯洞。地基挖成,崖面子刮好后,就開始打窯。打窯就是把窯洞的形狀挖出,把土運走。打窯洞不能操之過急,急了土中水分大,容易坍塌。窯洞打好后,接著就是鏃窯,或叫“剔窯”、“銑窯”。從窯頂開始剔出拱形,把窯幫刮光,刮平整,這樣打窯就算完成了。等窯洞晾干之后,接著用黃土和鍘碎的麥草和泥,用來泥窯。泥窯的泥用干土和才有筋,泥成的平面光滑平順。濕土和的泥性粘不好用。泥窯至少泥兩層,粗泥一層,細泥一層,也有泥三層的。日后住久了,窯壁熏黑,可以再泥。
第三步是扎山墻、安門窗。窯泥完之后,再用土墜子扎山墻、安門窗,一般是門上高處安高窗,和門并列安低窗,一門二窗。門內靠窗盤炕,門外靠墻立煙囪,炕靠窗是為了出煙快,有利于窯洞環境,對身體好,婦女在熱炕上做針線活光線也好。經過這幾步的挖掘修整,窯洞基本挖成。
由人們勞動挖掘出的窯洞,有著獨特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內涵。它比較堅固、耐用。在當地有著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窯洞。民間也流傳著:有百年不漏的窯洞,沒有百年不漏的房廈。”窯洞拱頂式的構筑,符合力學原理,頂部壓力一分為二,分至兩側,重心穩定,分力平衡,具有極強的穩固性。為了住著放心,也往往在窯洞里使上木擔子撐架窯頂。經過幾輩人,風雨過來,幾易其主,修修補補,仍不失其居住價值。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窯洞的廢棄越來越多,挖掘的很少,這種挖掘方式會越來越不被人知道,這成為一種趨勢。但還是希望在這些窯洞存在的時候,還有一些挖掘窯洞的人時,保存一些資料,希望的是這種精神能被人繼承,讓我們這些中華子孫了解我們的文化,熱愛它。
窯洞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傳統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雖然很普通,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潑,這種源自自然的形式,不僅體現了傳統思想里天圓地方的理念,同時更重要的是門洞處高高的圓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時候可以使陽光進一步深入到窯洞的內側(見圖),從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陽輻射,而內部空間也因為是拱形的,加大了內部的豎向空間,使人們感覺開敞舒適。我的導師劉加平先生曾經這樣評價窯洞建筑:窯洞冬暖夏涼,住著舒適,節能,同時傳統的空間又滲透著與自然的和諧,樸素的外觀在建筑美學上也是別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