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州開元寺塔為我國目前最高的磚塔,有“中華第一塔”之美譽。它建于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就建在當時著名的大寺院開元寺內,整整建了51年。到底是什么背景下才建成如此宏大、雄偉的建筑呢?
定州自古為佛教活動中心。敦煌文書記載有一件被稱為《諸山圣跡志》的文書,該文書是一名佚名僧人禮四方佛寺的筆記,他曾經到過河北的定、鎮、邢、滄等州。他對定州是這樣記載的:“南行五百里至定州,管三州十六縣,其城周圍二十八里,羅城四十里。大寺五所,禪院八所,小(禪)院四十所,僧尼三千余人,四時講唱,梵鐘如鳴,凡有所須,宮中供備。”可見當時定州佛教活動非常殷繁,寺院林立,香火旺盛,而且寺內所需,盡由朝廷供給,從此可知定州佛教活動在宋時具有很高的影響力。而定州開元寺為當時定州大寺五所中的首寺,也是北方地區重要的大寺院。
定州開元寺建于定州城內,它的前身最早可追溯到北魏太和十六年(492年)興建的七帝寺。七帝寺在北魏、東魏、北齊時期,曾一度受到皇親國戚的特殊眷顧,在定州任刺史的皇親政要多為七帝寺造像樹碑;到隋朝開皇年間,七帝寺被立為縣寺;開皇十六年,七帝寺易名為正解寺;唐開元年間,又更名為開元寺。
定州開元寺在北方佛教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朝廷曾兩次派開元寺內得道高僧前往西天取經。第一次是在唐朝同光二年(924年)。在唐耕耦、陸宏基所著的《敦煌社會經濟文獻真跡釋錄》第5輯中刊有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定州開元寺參學比丘歸文被“敕旨往詣西天取經”。說明定州開元寺僧歸文曾被皇帝批準,前往西竺求取佛經。第二次是宋太宗時,派開元寺內得道高僧令能去西天取經和舍利子,直到真宗年間方滿載而回。從第一次出發途經敦煌到第二次取經回,為供奉佛經、舍利而修塔相隔已77年。兩次的取經活動,對定州佛教的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定州佛教進入了繁盛時期,更加提高了定州的聲望。但開元寺后來毀于何時,毀于何因,歷史上目前尚沒有文獻記載。
宋初,開元寺塔內高僧令能奉旨到西天取經,順利取回佛經、舍利后,真宗予以褒獎,賜紫都功德主,并于1001年下詔修塔以供奉佛經、舍利子。塔內二層碑刻記載:“金剛壽命修塔陀羅尼經,善男子為汝說修造佛塔陀羅尼法,即說呪曰……時大宋咸平四年歲次辛丑七月庚午朔十八日丁亥丙時建,奉圣旨西天取經回,賜紫都功德主沙門令能……”;道光本《直隸定州志》記載:“塔在州治南,按舊志,開元寺僧會能嘗往西竺取經,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詔建塔”。碑文和舊志中明確記載了建塔時間是1001年7月18日丁亥丙時,開元寺高僧令能自西天取經、得舍利子歸后,賜紫都功德主。由此可推斷供奉佛經、舍利子是建塔原因之一。
塔內三層宋碑證:“唐縣趙母鄉誠□村劉希道,早為值仕馬打虜者。母在蕃中一十八年,尊發重愿去取慈母,托自……取得慈母回來,有愿燒磚一萬口于舍利塔上結緣。畢今又乣到邑眾一千人,每人逐年各施錢一佰二十足陌”;四層碑刻:“定州武衛第一指揮第五都龍承局宋進特啟:□心專酬,懇意報慈親之鞠育,答哺乳之劬勞,自舍力般磚三萬口上塔”。從此可以看出宋初老百姓對佛教的狂熱崇拜,定州開元寺建塔這一事實在定州各階層及周圍縣市具有的深遠影響。
定州是兵家必爭之地
定州西依太行,東展沃野。既富林木礦藏,又饒農植麻桑。且當大漠南下華北平原之要沖,史稱“九州咽喉”,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朝時定都汴京,定州北鄰強遼,南拱京畿,為河北重鎮,天下要沖之最。
據《宋史》地理志記載:“唐室既衰,五季迭興五十余。更易八姓,宋太宗受周禪初有州111,縣638。至時天下既一,疆理幾復漢唐之舊,其未入職方氏者,唯燕云十六州而已。至道三年(997年),天下為十五路,天圣析為十八路,元豐又析為二十三路”。定州為河北西路,鎮(正定)、定(定州)、高陽為宋遼重要的軍事前沿,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仁宗時,定州知州宋祁說:“天下根本在河北,河北根本在鎮、定,以其扼賊沖,為國門戶也……”,定州為一方重鎮,地理、軍事位置十分重要。
宋遼戰事,可追源于歷史上的后晉。后唐節度使石敬瑭,其早有稱帝野心,他以割地稱臣為條件,乞求契丹出兵相助。契丹軍隊長驅直入,滅了后唐,立石敬瑭為皇帝,其政權就是五代中的后晉。石敬瑭稱帝后,便把幽云十六州割讓給遼朝,這些地方地勢高峻,歷代被中原政權倚為險阻,遼朝得到這些地方后,俯瞰中原,黃河以北地區便無險可守。宋朝建立后,每代皇帝都念念不忘收復燕云。宋太宗趙光義先后兩次大舉攻遼,宋真宗幾次御駕親征。而遼朝自以為幫石敬瑭當上皇帝,得到燕云十六州作為酬謝,天經地義。對宋朝的多次攻打認為是奇恥大辱,發誓要報一劍之仇,于是便不斷南下。遼、宋自此戰事不斷,烽火彌漫了幾十年,直到澶淵之盟的訂立,才戰火停。
986年--1004年18年在歷史長河里只是一瞬,可宋、遼兩國爭戰給老百姓帶來的卻是深重災難。遼國不斷南下,邊境不斷被搶劫、騷擾,使真宗寢食難安。連年烽火、戰事,定州不僅是重要的屯兵之地,更是宋遼兩國的主戰場,在緊張的政治、軍事歷史背景下,建塔來瞭望敵情,從而達到預料敵情的目的成為歷史的必然。
從塔的結構上來看,塔身一至九層四個正方向辟門,四個側方向辟盲窗,而到了十層、十一層塔八面辟門,這樣就可以站在塔頂八個不同的方位進行瞭望,這也是此塔在軍事上可以瞭望敵情、以料敵制勝的一個很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