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總是伴著情懷,這種情懷有關童年記憶、率真回歸、原生態向往,因此,民宿一誕生立馬引起都市人群的內心共鳴。用幾天或者一夜的時間,去放空自己,去尋找一場久違的自我對話。
大家消費民宿,更多的就是消費民宿傳遞的這種生活方式。在繁瑣、蕪雜、忙亂、疲憊、壓抑、焦躁、挫敗的生活中尋找心靈的釋放和休憩,以及對自我的重新認知和肯定,這是現代都市人在強壓下本能的一種向往和追求。
于是,民宿經營者,經營的也并不僅僅是一門你買我賣的生意,更要經營生活、引領一種生活方式。讓匆匆的過客慕名而來,并,住下來,細細感受山野湖畔的靜謐、體驗晴耕雨讀的味道、尋找同自然身心交融的和諧。
那么我們傳統的賓館酒店的價值空間在哪里?僅以用戶體驗這個標準來衡量,賓館酒店的邊際效應是遞減的,升值空間是趨零的。更多的星級酒店集團發展的常住客計劃,讓一大批單體的酒店關門。而在這個罅隙里,民宿落地開花,并生生的撕開了一個非標住宿的口子。
民宿的價值卻是不斷攀升的,就像一壇老酒,越是經歷時間的沉淀越是醇香。
我們說民宿是升值的,但不代表每個人的民宿都是升值的。
因為,民宿本身不值錢,所有精心打造的民宿外觀和陳設都有被復制的可能,脫離了人的因素,民宿啥也不是。
國內民宿目前是各種風格百花齊放,一個民宿假如是人情化的,有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的,會廣受歡迎,并有很多朋友是一去再去。引導身邊的朋友也是一去再去。
有的像走親戚或者去好朋友家串門,每次去住還不忘帶點小禮物,賓主盡歡。
老實說,在如今的智能、精準、網絡、移動、社交環境下,所有的平臺都是通道,所有的營銷策略都是錦上添花,所有的商品都可能被復制,并短時間內大量復制。
能夠區分自家商品的唯有將商品人格化,能夠讓顧客認同的也唯有將商品人格化。
讓你的民宿和你的人合二為一,民宿就是你,你就是民宿。坦誠來說,民宿主不是想不想當代言人的問題,民宿主本身就是民宿這個特殊商品的一部分。
當民宿主人擁有了個人魅力,民宿主人本身就變成了平臺,具備了媒體屬性,你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脈,打造出更大的資源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