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熱潮風起云涌,各行各業對特色小鎮可謂青睞有加,無不將其看成一個創新突圍的有效途徑,一個新的產業突破點。喜的是,特色小鎮擁有了如此廣泛的民意互動和產業共鳴;憂的是,風風火火的大潮之中多了些沖動與跟風,少了些冷靜與理性。
由于在規劃建設、產業結構、文化底蘊、項目定位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一些地方特色小鎮建設前期數量貪多、規劃求大、進度求快等負面影響逐漸顯現,為“湊特色”呈現出一系列怪現象。不僅制約特色小鎮健康持續發展,也潛藏生態環保、政府債務、文化傳承等多重風險。
產品不夠,“吃喝”來湊
由于旅游產品缺乏或特色不明顯,一些地方數量眾多、一哄而上的“旅游特色小鎮”最終建成了“小吃一條街”。
開業前幾月紅紅火火,新鮮勁過后門可羅雀。各地以小吃、餐飲為主的特色小鎮,幾乎在重復相同的命運。號稱總投資2億元的一個民俗小鎮,街道上空無一人,商鋪都已經關門落鎖。文化村的入口附近,堆放著茅草,幾只羊在進出的主干道旁悠閑地走來走去。
“旅游小鎮過多,形成同質化,大家都忙著搞吃喝,特色小鎮就失去‘特色’了。”一位長期關注特色小鎮建設的專家說。
產業不夠,“房地產”來湊
在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好的產業支撐,房地產項目成為特色小鎮建設中的絕對主角。南方某地,打造了“歐洲文化風情小鎮”,總用地面積約1.2萬畝。開盤的地產大都售罄,但小鎮上冷冷清清,商鋪大門緊鎖,幾乎看不到車輛和行人。在中部某省,以康養、文化為主題的各類特色小鎮建設正在穩步推進。在一處被列為重點工程的建設項目現場,記者看到,規劃占地4600余畝,總投資約100億元。項目工程鳥瞰圖顯示,一棟棟地產大樓將在這里拔地而起。
有的特色小鎮以“別墅類”住宅為賣點,大肆宣傳。中國社科院環境與城市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婁偉認為,建房蓋樓,投資上去了,滿足了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要求。但如果沒有產業支撐,這樣的小城鎮最后有可能會演變成“空心鎮”。
項目不夠,“農作物”來湊
部分地區,在特色小鎮建設中“攤派”指標。有的地方在條件并不充分的情況下,為了戴上特色小鎮的“帽子”,把在田農作物或成規模傳統種植、養殖業作為特色小鎮項目進行申報。
在中部某省一個香菇小鎮,首期300多畝土地上棚架林立,活動板房、菌棒水池都已經建好。小鎮的總體規劃分為香菇產業基地、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以及生態建設區三部分。其中,香菇產業基地由當地一家食品有限公司承建。“掛羊頭賣狗肉。這哪里是什么特色小鎮?就是企業的一個大的香菇生產基地。”基地附近的群眾說。
有的地方,甚至將水稻種植區列為“特色小鎮”來湊數。各地以農作物命名的小鎮眾多。葡萄小鎮、蘿卜小鎮、胡椒小鎮、油茶小鎮……不少地方的群眾反映,這樣的小鎮只是為了完成指標任務的“湊數工程”。
形象不夠,“穿衣戴帽”來湊
一些地方,對特色小鎮建設不知如何入手,把特色小鎮建設等同于形象改造,將大量建設資金用于“穿衣戴帽”工程,被群眾稱為“形象工程”和“花架子工程”。
“穿衣戴帽”工程僅僅提升了臨街、沿路一面的房屋形象,但給不少百姓添了麻煩。本是老百姓的商鋪門面房,門口卻被白色羅馬立柱阻擋;本是老百姓的自住房,屋外卻被“穿”上統一的仿古建筑“服裝”,“戴”上了灰瓦“帽子”。
景色不夠,“挖湖造綠”來湊
建設特色小鎮,缺少風景怎么辦?一些地方打起了挖湖、造綠、擴建濕地的主意。中部某省一個特色小鎮,園區建設了湖泊、山水等人造景觀,一些配套景觀正在施工中,整個項目投資120億元、占地5300畝。
在挖湖造綠等“造景觀”的沖動之下,一些原本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小鎮,文脈傳承被割斷。南方某鎮是革命老區,紅色文化是當地的突出特色。但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被定位為“花卉小鎮”。
數量不夠,“園區景區”來湊
為支持“特色小鎮”建設,有的地方給予每鎮500萬元至2000萬元扶持資金,500畝至1000畝城鄉增減掛鉤建設用地指標等優惠政策。為了享受到特色小鎮的建設用地指標、配套資金政策,一些不具備特色小鎮建設條件的地區,想方設法擠進小鎮建設項目規劃。西部某地在推進特色小鎮建設中,提出在一處濕地公園內打造占地約300畝的特色小鎮。
有的地方,把原有的產業集群,貼上特色小鎮標簽。比如東部某縣規劃打造“智能電網小鎮”“地板小鎮”“電梯小鎮”“燈具小鎮”“織造小鎮”“電機小鎮”“農機小鎮”“交通安全小鎮”等16個特色小鎮,幾乎全部是根據鄉鎮產業集群發展重點來確定的,產業園“搖身一變”成為“特色小鎮”。
活動不夠,“節慶會展”來湊
為了吸引人氣,一些特色小鎮在缺乏有效的活動載體的情況下,選擇了“造節會”,試圖通過舉辦節會招徠游客。
南方某省一個荔枝風情小鎮,群眾說起特色小鎮建設,印象最深的是當地連續多年舉辦的荔枝節。當地發布的消息稱,要“把傳統的荔枝節變成嘉年華盛會”。
從事荔枝種植10多年的種植戶劉女士介紹,2018年,荔枝大量上市,但是銷路沒有打開,“荔枝根本賣不上價。”
有的特色小鎮,節慶活動并沒有突出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在西部某特色小鎮,記者看到“夏日狂歡節”的廣告隨處可見,主題是“打造音樂、美食嘉年華”,與小鎮所冠名的特色文化并沒有太大關系。
發改委表示,下一步,各地要梳理整合相關政策,完善特色小鎮高質量發展長效機制。既要淘汰不實小鎮和問題小鎮,又要對模式先進、成效顯著的特色小鎮加大支持力度,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引導各地區遵循規律、控制數量、提高質量,為培育供給側小鎮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