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端于1978年的農村改革,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歷程。農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僅帶來了農村經濟社會的歷史性變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農村改革的創新實踐,不僅為我國成功實現經濟體制轉軌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且為世界一些國家實現經濟轉型提供了有益借鑒。
本文將對中國農村改革40年的歷程、成就和經驗作一個初步的回顧和總結,并對今后一段時期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和思路提出基本看法,并圍繞農村改革八個需要著力推進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進行初步分析。
農村改革40年的歷程和成就
?。ㄒ唬┺r村改革的五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78—1984年,探索突破階段
從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入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廢除人民公社體制,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鎮人民政府,發展鄉鎮企業,初步形成和基本確立了家庭承包經營制度,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2.第二階段:1984—1992年,鄉城互動階段
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開始啟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以搞活農村商品流通、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實現村民自治為重點,促進城鄉要素流動,農村改革繼續穩步推進。
3.第三階段:1992—2002年,全面推進階段
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穩定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鄉鎮企業體制創新,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改革得到進一步深化。
4.第四階段:2002—2012年,城鄉統籌階段
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改革農村稅費制度,創新農村金融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農村改革進入了城鄉統籌的新階段。
5.第五階段:2012年以來,全面深化階段
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圍繞抓關鍵補短板,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其他領域各項改革,注重改革的全局性、系統性、協同性,著力深化農村體制機制創新。
?。ǘ┺r村改革的重要進展
我國歷經40年的農村改革,目前已建立了十項重要制度,初步構建了農村改革的制度框架體系。第一,建立與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培育了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經營主體,初步構建了集約化、組織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第二,建立與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實行村民自治,培育農村社會組織,強化農村社會管理。
第三,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與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導和規范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推進征地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以股份合作制為主要特征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第四,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制度。逐步放開農產品流通與價格,建設與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培育與發展多元市場主體,建立與完善農產品儲備及進出口調節制度。
第五,建立農村工作領導管理體制。確立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完善工作責任體系,實行“四個責任制”,建立干部績效考核評價體系。
第六,建立與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完善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以及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
第七,創新農村財稅制度。建立公共財政支持農村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取消農業稅費,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
第八,創新農村金融制度。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及服務方式,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進一步發展農業保險與農村保險。
第九,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發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拓展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
第十,加強并完善農村法制建設。完善涉農法律法規,強化涉農執法體系建設,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加強執法監督及司法保護。
(三)農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我國經過40年的農村改革實踐,已實現農業生產持續增長,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農村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仡櫿麄€改革歷程,突出表現為在四個方面成功實現了轉型。首先是農業方面,增加資本與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采用先進的生產手段,構建農業產業體系,轉變農業經營方式,完成了由傳統農業改造到現代農業建設的轉變。其次是農村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管理事業,強化公共服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完成了由促進經濟發展到加強社會建設的轉變。再次是農民方面,健全了村民自治制度,賦予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擴大農民政治參與,促進了農村民主的發展,完成了由增加經濟利益到保障民主權利的轉變。最后是城鄉關系方面,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方略,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就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破除二元結構,推動一體化發展。
?。ㄋ模┺r村改革的基本經驗
1.始終堅持鞏固和完善農業基礎地位
我國始終把解決好十幾億人口吃飯問題作為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堅持立足國內實現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不斷加大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力度,深入實施科教興農戰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實現農業全面穩定發展和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2.始終堅持保障農民基本權益
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始終作為我國農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堅持以人為本,尊重農民意愿,著力解決農民最關心、最現實和最直接的利益問題,實行村民自治,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促進農民全面發展,讓農民也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確保農村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3.始終堅持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
我國始終把改革創新作為農村發展的根本動力。堅持不懈地推進農村改革和制度創新,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廢除人民公社體制,調整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從深度和廣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打破了制約生產力發展的桎梏。這個根本性改革,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生產力,帶來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變化,農村已進入總體小康并向全面小康邁進的階段。
4.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我國始終把著力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作為加快推進現代化的重大戰略,使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配合、協調發展。農業現代化建設與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發展同步推進,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重點放在農村,實現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并使廣大農民能夠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5.始終堅持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
我國始終把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作為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政治保證。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堅持黨管農村工作、鄉村社會管理、村民自治有機統一,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完善黨管農村工作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推進社會治理領域制度創新,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形成了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