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暉園是一處始建于明代的古代園林建筑。位于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大良鎮清暉路,地處市中心,故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所建的黃氏花園,現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慶年間。園內處處體現主人移山水之中,盡賞曲徑荷風之構想,得靈感于南朝名詩人謝靈運的名句:“昏旦變氣候,山水含清暉”,因而取名“清暉”。園林經龍氏數代龍應時、龍廷槐、龍元任、龍景燦、龍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漸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嶺南園林。清暉園與佛山梁園、番禺余蔭山房(或稱余蔭園)、東莞可園并稱為廣東四大名園,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1月,鄧小平同志到清暉園參觀。
清暉園全園構筑精巧,布局緊湊。建筑藝術頗高,蔚為壯觀,建筑物形式輕巧靈活,雅讀樸素,庭園空間主次分明,結構清晰。利用碧水、綠樹、古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集我國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書、灰雕等藝術于一身。
清暉園的文物有李兆洛、李文田、何紹基等大家的書法。清暉園布局以大園包小園,沒有著力營造假山,其為山之道,即在于遠借。因三面環山,只要稍筑臺閣,即可登高借遠處山麓。而園內林木森郁,與遠處山麓之青黛一脈相承,與山景渾然一體。
清暉園布局是大園包小園。現清暉園的三大塊大體為:由原正門進入的東南角區,中部的舊園區,西北部近年興建的新園區。區域間雖有分隔,但卻以游廊、甬道以及別出心裁的各式小門相互勾連,融為一體。以舊園區為例,其西部以方池為中心;中部偏北的船廳等是該區的精華所在;南部的竹苑、小蓬瀛、筆生花館等組成庭院,形成園中有園,即大園包小園的格局和韻味,委婉多姿,讓人覺得游之不足。
清暉園沒有著力營造假山,其為山之道,即在于遠借。這主要歸于相地,得地利之便。因三面環山,只要稍筑臺閣,即可登高借遠處山麓。以鳳臺為例,遠處為鳳山,鳳山山麓綿延而來,經鳳臺接引而入園,而園內林木森郁,與遠處山麓之青黛一脈相承。如此清暉園與鳳山看上去融為一體,園內實無山勝有山也。清暉園北端地勢較低,傍池筑船廳,于船廳登高,東可遠望太平、神步,西見梯云山也借景之妙法。山勢遠來,直引至園內池塘,則此池塘仿如遠方山麓腳下的山塘,與山景渾然一體。
清暉園內水木清華,幽深清空,景致清雅優美,龍家故宅與擴建新景融為一體,利用碧水、綠樹、吉墻、漏窗、石山、小橋、曲廊等與亭臺樓閣交互融合,造型構筑別具匠心,花卉果木蔥籠滿目,藝術精品俯仰即拾,集古代建筑、園林、雕刻、詩畫、灰雕等藝術于一體,突顯出中國古典園林庭院建筑中“雄、奇、險、幽、秀、曠”的特點。布局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獨特布局,但疏而不空,密而不塞,建筑造型輕巧靈活,開敞通透。其園林空間組合是通過各種小空間來襯托突出庭院中的水庭大空間,造園的重點圍繞著水亭作文章。
清暉園是嶺南園林的杰出代表。園內水木清華,妙聯佳句、藝術精品比比皆是,俯仰可得。絕非一個美字了得。清暉園的清雅,除了體現在名字上,更多的是見于那一色的青磚灰瓦、綠樹白花。當然,清暉園的風雅,更透過一群名士才子的輕吟淺唱,撥弄著無數游人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