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美麗鄉村建設策源地所呈現出來的種種成與敗,聯想到全國如火如荼的鄉村旅游形勢,以及這場運動所呈現出來的種種喜與憂,不覺有寫點東西的必要。鄉村與鄉愁,誰的鄉村,誰的鄉愁,又要建設什么樣的美麗鄉村呢?
鄉愁是什么,這一直是文學家或文化學者探索的嚴肅話題。而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記住鄉愁”以來,它已經變成了一個全民共鳴的社會情緒,更成為鄉村建設、鄉村創客及鄉村旅游等領域的核心價值理念。
知易行難,在鄉村保護與利用中,如何真正能“記住鄉愁”,到目前仍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難題。從原來的新農村建設,到目前的美麗鄉村建設,這種以城鎮化為導向,以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為核心的運動,在讓一部分鄉村煥發新生機與活力的同時,也讓許多鄉村在這場運動中付出了被“實驗”的代價。
目前這場全國自上而下的美麗鄉村建設運動,無疑是以鄉村投資為取向的,通過鄉村設施建設、鄉村環境治理、鄉村風貌改造和鄉村產業發展,無疑是讓鄉村更“美麗”了,但真正留住鄉愁了嗎?與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喪失魅力的情形相比,浙江麗水的松陽古村落群正得益于鄉村整體保護基礎上的魅力煥發。
美麗鄉村建設,更需要講保護與利用。鄉村保護,不只是保護建筑,更重要的是它的空間肌理(歷史基因的DNA),還有保護依附在這上面的風水文化與鄉村生活方式。鄉村利用,則是在單位及整體保護的基礎上,通過時代的方式去激活它、傳承它與消費它。由此可見,在鄉村保護與利用過程當中,其根本不在于保護那些有百年、千年以上的老建筑,更要保護承載不同歷史信息及文化內容的鄉村空間網絡及其意蘊。美麗鄉村建設,必須要留得住鄉愁,這個鄉愁,不只是建筑的軀殼,不只是文化的符號,更有活態化的生活方式,還有整體的鄉村意蘊,一種文化的生態,一種生態的文化。
美麗鄉村建設,還應該從村莊本身,跳轉到更大的鄉村生態視野。我們通常講的詩意棲居,即是一種師法自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村莊周邊的山林是鄉村的背景,是鄉村的底色,也是鄉村向自然的一種延伸。它們不只一個純生態的自然,也不只是可以搞鄉村建筑材料和林下養殖的山林,更是有靈性的自然,這里有自然動物的棲居,甚至有鬼神居住之所。
美麗鄉村建設,需要有一套價值體系與技術路線。鄉村之美,是有普遍審美共識性的,它蘊含著有內在文化體系的鄉村美學,這個鄉村美學不只是城市人眼光中可消費的鄉村風景,更是傳承千年中國傳統之根的生態鄉村、文化鄉村。鄉愁的保留與傳承,需要生態,生產,生活三者并重,需要村落庭院與山水田園共享,需要重新思考建筑、景觀、空間與人的物質關系與精神聯系。
美麗鄉村建設,要留得住鄉愁,需要對鄉村進行整體的中醫式身心調理。期待大家與旅課草堂一起攜手,丟掉那種對現有村莊進行美容式的硬化、美化、綠化等西醫式的面部手術,共同構建有中國鄉村固有文化價值的鄉村美學,去重新認識鄉村,體驗鄉愁之美,傳承鄉村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