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年寺,四川峨嵋山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相傳為漢代采藥老人蒲公禮佛處;東晉隆安五年(401)創建時名普賢寺;唐乾符三年(876)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重修時,神宗賜額“圣壽萬年寺”,沿稱至今;萬年寺為峨嵋山八大寺廟之一,全國重點寺院之一,有無梁磚殿、巍峨寶殿、白水池等景點;
目前,萬年寺附近有萬年停車場與萬年寺有索道相連,故很多前來峨眉山旅游的游客都把萬年寺作為自下而上正式登山的起點之一;另外一些游客則把這里作游山結束的終點;此外,浙江天臺山有同名寺院,歷史亦同樣悠久。
萬年寺海拔1020米,雄踞于駱駝嶺下群山之中突起的一座山峰上,為峨眉山六大古寺之首。晉隆安3年(公元399年),道安門人慧遠之弟慧持,以“欲觀瞻峨眉,振錫岷岫”,辭遠入蜀,不久上峨眉山創建普賢寺。唐僖宗時(公元887-888年),慧通禪師來山駐錫,以山形象火,寺院屢建屢毀,改“三云二水”壓抑火星,將普賢寺改為白水寺,牛心寺改名臥云寺,中峰寺為集云寺,華嚴寺為歸云閣。
宋太平興國五年,寺僧茂真和尚奉詔入朝,太宗賜詩嘉獎。歸來后,重興六寺。朝廷派張仁贊賜尚方金三千兩,鑄普賢銅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賢寺。普賢銅像通高7.85米,重約62噸。佛像高3.64米,趺坐于大象背之蓮花座上。蓮座高1.39米,直徑2.22米。六牙白象四足各踏一蓮花磴。普賢菩薩遍體貼金,頭戴雙層金冠,雕飾精巧。
明嘉靖十三年,別傳禪師鑄銅佛大像三尊,置寺之毗盧殿,鑄銅鐘三口,最大的一口懸掛圣積寺(現移至報國寺山門對面),小的兩口分別安放在毗盧殿和永延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鈞為母親慈圣皇太后祝壽,詔令住持臺泉整修寺院,并賜金,筑磚殿罩于普賢銅像之上,題額“圣壽萬年寺”。
宋太平興國五年,寺僧茂真和尚奉詔入朝,太宗賜詩嘉獎。歸來后,重興六寺。朝廷派張仁贊賜尚方金三千兩,鑄普賢銅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賢寺。普賢銅像通高7.85米,重約62噸。佛像高3.64米,趺坐于大象背之蓮花座上。蓮座高1.39米,直徑2.22米。六牙白象四足各踏一蓮花磴。普賢菩薩遍體貼金,頭戴雙層金冠,雕飾精巧。
明嘉靖十三年,別傳禪師鑄銅佛大像三尊,置寺之毗盧殿,鑄銅鐘三口,最大的一口懸掛圣積寺(現移至報國寺山門對面),小的兩口分別安放在毗盧殿和永延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鈞為母親慈圣皇太后祝壽,詔令住持臺泉整修寺院,并賜金,筑磚殿罩于普賢銅像之上,題額“圣壽萬年寺”。
宋太平興國五年,寺僧茂真和尚奉詔入朝,太宗賜詩嘉獎。歸來后,重興六寺。朝廷派張仁贊賜尚方金三千兩,鑄普賢銅像供奉寺中,易名白水普賢寺。普賢銅像通高7.85米,重約62噸。佛像高3.64米,趺坐于大象背之蓮花座上。蓮座高1.39米,直徑2.22米。六牙白象四足各踏一蓮花磴。普賢菩薩遍體貼金,頭戴雙層金冠,雕飾精巧。
明嘉靖十三年,別傳禪師鑄銅佛大像三尊,置寺之毗盧殿,鑄銅鐘三口,最大的一口懸掛圣積寺(現移至報國寺山門對面),小的兩口分別安放在毗盧殿和永延寺。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明神宗朱翊鈞為母親慈圣皇太后祝壽,詔令住持臺泉整修寺院,并賜金,筑磚殿罩于普賢銅像之上,題額“圣壽萬年寺”。